健康養身★40%民眾血脂體重恐異常 心血管未爆彈忽冷忽熱易突發

40 民眾血脂體重恐異常 心血管未爆彈忽冷忽熱易突發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忽冷忽熱的天氣,對於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患者相當危險,1月10日寒流來台時,短短48小時就有126人,疑似因天氣太冷猝死,數字非常驚人!榮新診所主任康宏銘提醒,提早找出心血管可能的未爆彈,儘早接受治療或調整生活習慣,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健檢平均年紀40.4歲 血脂異常比率竟有45.4%


康宏銘提醒,統計去年8至10月臨床健檢數據,在總計2,300位受檢者中,包含男性855人,女性1,445人,平均年齡40.4歲,血脂異常的比率高達45.4%,血壓偏高有39.1%,血糖偏高有14.5%,體重過重有40.1%,其中約有3成符合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


康宏銘提到,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三高族群)、肥胖及代謝症候群、有抽菸習慣、明顯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作息不正常、經常心悸胸痛等,都屬於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


改善生活形態 健康檢查也相當重要


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族群要當心!康宏明提醒,除必要的生活型態改善,例如飲食、運動、減重、減壓外,也可活用檢查了解自己的心血管狀態,例如動脈彈性檢查(脈波傳導速度)、頸動脈超音波、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自律神經檢查(心律變異分析)、心臟超音波、一般心電圖、運動心電圖、長天期心電圖等。


康宏銘解釋,動脈彈性檢查、頸動脈超音波、冠狀動脈電腦斷層可以實際檢測動脈硬化的程度,並視需要採取積極的藥物治療,壓力失衡引起自律神經失調可能誘發心血管意外事件,經由心律變異分析檢測,副交感神經的功能就好像幫身體踩煞車,可以降低心血管意外(心肌梗塞、腦中風、猝死等)機會。


規律作息避免熬夜 積極藥物治療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險


生活型態調整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式!康宏銘建議,調整生活習慣,作息規律,避免熬夜,飲食避免高油高鹽,戒菸戒酒,必要時配合醫師指示採行積極藥物治療,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機。


康宏銘補充,心血管疾病發生年齡逐漸年輕化,青壯年族群常自認為還年輕,或是因生活忙碌,就忽略了自身的健康。近期寒流也出現30或40歲猝死案例,對於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在天冷時除了注意保暖,有慢性病者應遵照醫囑用藥,留意溫差,可運用各種科技工具檢測,協助偵測心血管未爆彈。


更多NOW健康報導
▸【影】糖vs.醣 傻傻分不清?! 糖尿病患者為什麼要控血糖?
▸糖友血糖控制不佳恐釀不舉之禍 中醫對症治療告別軟男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學會控「醣」、穩住血「糖」 控制糖尿病其實沒有這麼難!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去(105)年試辦「在家愛滋自我篩檢計畫」受到民眾廣大迴響,為鼓勵民眾瞭解自身健康,及早接受治療,疾管署將持續執行此計畫,已自4月11日起開放索取試劑自主篩檢愛滋。民眾除了能在19個縣市衛生局及4家民間團體所設的定點及自動服務機,支付費用取得試劑外,為提升便利性與可近...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腹部莫名突起千萬別以為只是肥胖造成,尤其是摸起來硬硬的最好就醫檢查!一名60歲男性患者李先生,有B肝帶原合併酒精性肝炎病史,因沒有明顯症狀,平常沒有定期健檢的習慣。一年前出現輕微腹痛卻不以為意,甚至腹部出現突起硬塊還自認只是變胖,沒想到某日腹痛加劇、臉色蒼白,最後昏倒...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10個月大的男嬰因為長得太小、太慢被送往早療評估中心,經檢查發現是染色體異常,另一名3歲多的小男孩,因為聽力功能異常,伴隨發展遲緩,也被轉介至早療評估中心進行檢測。經染色體晶片檢測,發現是染色體微擴增(Microduplication)所造成,這些異常分別來自外觀行為皆正...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別輕忽吃出來的富貴病!現代人飲食習慣不良,不少人在健檢時,意外發現有脂肪肝;但因無症狀,多數人置之不理。醫師強調,脂肪肝的症狀不明顯,最嚴重會變成肝癌,建議多運動、少大餐,定期接受肝功能檢查。 脂肪肝有共病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新北市立聯合醫院三重院區內分泌暨新陳代謝...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