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5大減肥失敗排行榜 輕鬆瘦身3大招

誰都知道運動是保持身材最有效的方法,少吃自然就不容易變胖,可是能夠真正抗拒得了偷懶和貪吃誘惑的人卻沒幾個,所以這次要告訴你如何在生活習慣中做些小改變,也能神不知鬼不覺輕鬆瘦下來哦!

五大減肥失敗排行榜

第一名:過度節食
認為不吃不喝,很快就能瘦下來的人非常多,因此失敗率也最高,這是因為身體無法長時間忍受嚴重的飢餓感,當意志力被慾望所擊敗時,反而有可能讓人忍不住吃下更多東西。再加上不正確的節食方式,會導致營養失衡,即使真的瘦了下來,但卻會顯得病態又憔悴,一點也不健康,而且沒辦法持之以恆。

第二名:無法持之以恆
肥胖不是一天形成的,自然也不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能立刻瘦下來,沒有在短時間內看到效果,就會認為這種方法沒有用,這樣當然也不會有成功的一天。

第三名:喜歡亂嘗試偏方
在網路上流傳著很多稀奇古怪的減肥方式,沒有任何醫學根據,小心這些道聽塗說的偏方,很可能會造成健康傷害,到時體重沒減輕,卻得到一身病痛哦!

第四名:給自己太大的壓力
千萬不要給自己過度的壓力,這樣反而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會造成反效果。因為當我們感覺到壓力時,身體機制會變得更容易囤積熱量,而且為了抒解壓力,有些人會產生「壓力暴食症候群」,因此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也是對瘦身有很好的幫助呢!

第五名:沒有用對方法
瘦身要用對方法!每個人的個性特質和體質都不同,所導致的肥胖問題也不太一樣,或許朋友試過很有效的方法,自己卻不一定能行得通,最好的方式,還是諮詢專家的意見,例如減肥門診或運動教練,請他們根據你個人的問題做出專業分析,找出屬於自己的一套瘦身方式。

這一回,我們將教你史上無敵瘦身大絕招,就算你是減肥失敗界的常客,也能成功HOLD住自己的體重!生活中能讓你輕鬆瘦的小改變你可能沒發現,生活中有些不經意的小習慣,正是導致你日漸肥胖的藏鏡人,只要把這些壞毛病改掉,身材曲線慢慢就會回來嘍!

1.吃飯時要專心
根據研究發現,經常一邊看電視一邊吃東西,或是用餐時還忙著邊工作的人,反而比專心一意吃飯的人還要更容易發胖。這是因為當注意力沒有放在食物上時,身體不容易產生飽足感,於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就會不知不覺吃下過量的食物,而把注意力集中在餐桌上時,比較能有效控制自己的食量,也會比平常更快離開餐桌。

2.提早上床睡覺
睡眠的時候,身體還是在不停的運作,包括呼吸、心跳、血液循環和代謝等,所以即使躺著不動,依然需要消耗掉一定的熱量,因此如果晚上可以早點入眠,不但能避免宵夜的誘惑,擁有充足的休息時間,也能讓身體機能運作更加正常,就連新陳代謝的速度,也會比經常熬夜時快得多,躺著就能輕鬆瘦!

3.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飲食不均衡、生活作息紊亂,就連好好上個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因此不少人都有便祕的問題。如果體內的廢棄物不能順利排出,長時間累積在腸道中,毒素又會再度被吸收,這不僅會影響健康,也是造成肌膚黯沉、肥胖的常見原因之一。因此平時除了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幫助刺激腸道正常運作,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也很重要,久而久之,身體在固定的時間,就會自然產生便意,發生便祕的機會便大大降低了。

另外小腹凸出是很多人的肥胖困擾,但其實它不一定是脂肪囤積所造成,也有可能是排不出去的宿便哦!利用簡單的小腹伸展練習,同時清腸兼甩油,拒絕再當小腹婆。

來源: Style W3月號
編輯:王嘉偉/杜韻如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60歲林姓婦人,平時還可以從事鋼筋綁紮的工作,但有日突然覺得左腳開始感到麻木感,就醫時被診斷為糖尿病引起的神經病變,但是即使積極控制血糖,麻木感並沒有改善,反而雙腿也都無力,無法走路且連下床站立都有困難;在家人勸說與陪同下,輾轉至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就醫,經由神經學理...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有三高患者得多注意,若長期血糖、血壓等未妥善控制,恐會埋下危及健康的危險因子,其中也會誘發腎臟病!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血液透析室主任林崇智指出,腎臟病已非老年人專利,尤其家裡有年輕人罹患高血糖、高血壓、肥胖,甚至宅在家等情況,應多關心他們健康,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避免危...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位正值青春年華的27歲少女,年紀輕輕就確診乳癌,經外科醫師診斷後執行左側乳房全切除術,雖然預後良好,卻也損失一側乳房,對妙齡女子而言實屬沉重。乳房切除 理想重建前需評估現今乳癌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已讓許多女性遠離乳癌的折磨與身體的變形,但乳癌在治療上仍存在許多後遺症...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工作壓力讓人喘不過氣來,除了體力負荷外,心靈也會過勞,日劇《半澤直樹》以「加倍奉還」一句經典台詞,在亞洲掀起熱潮,上班族可借鏡主角的職場生存術來紓壓。不想起床上班、工作效率變低、忘東忘西……你很可能過勞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主任吳孟璋指出,「過勞」是一種...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