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50歲後可能面對的毛病 肩膀關節卡卡舉不起來

50歲後可能面對的毛病 肩膀關節卡卡舉不起來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許多人到了50歲,便開始肩膀怪怪的,有時候會痛、有時候卡卡的活動不順暢,嚴重一點的甚至手無法舉起,這種五十肩稱「冰凍肩」或「肩關節囊攣縮」。其真實的學名應該是「粘連性肩關節囊炎」。關節裡面因發炎、沾黏、變硬,不再順利滑動。使得手因此無法順利抬起,無法做某些動作。

肩膀活動受限疼痛 可能罹患五十肩

可能會出現的症狀有,睡覺壓到肩膀會痛;睡覺時因為肩膀太久沒動會疼痛,甚至痛醒;天氣冷的時候肩膀會比較不舒服;穿脫 T 恤之類需要大角度活動肩膀的動作時會很痛;女性穿脫內衣時,肩膀活動會有困難;手抬不起來,向前向上舉無法180度貼在耳朵上。

肩關節活動角度卡住是因為關節囊裡出問題造成的,通常肩關節活動受限的程度依序會是外轉、外展、內轉。蔡育霖醫師解釋,前三個月的第一階段疼痛期,主要症狀是疼痛,很容易被診斷成其他問題,例如肩峰下滑囊被夾之類。但是第一階段快結束時,活動角度受限的問題開始浮出,變得比較好診斷。三至六個月的第二階段稱為僵硬期,疼痛減緩,主要變成活動角度卡住。到了第三階段的恢復期,冰凍肩逐漸解凍,活動角度慢慢變大。

受傷未及時治癒 恐將提早引發五十肩

哪些原因使得五十肩提早發生?先天結構不良(鉤狀肩峰),容易引起夾擠症候群,肩部長期疼痛,會讓肩部活動度下降,引發五十肩。或外傷引起,如直接撞壞關節,發炎沾黏;或以石膏固定太久,拆除後發現五十肩;或受傷當下並未妥善治療,使肩部活動軌道歪掉,增加耗損度,日子久了便出現。

其他如:先天性全身疾病、營養不良、貧血,都是五十肩的高危險群。或是太瘦的人,肩部沒有肉,肌肉是身體穩定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特別是肩部活動度大,每次移動都需要肌肉帶動關節活動。

治療皆需搭配復健運動 效果更佳

通常復健治療有關節囊伸展等徒手治療、肩胛骨復位手法,亦可考慮局部或全身麻醉後的鬆動術;蔡育霖醫師也提到,鐘擺、爬牆運動、電療,最好能搭配深層熱療效果較佳。有皆患者需要於關節內注射類固醇,可減輕疼痛、失能,配合物理治療效果更佳,有時需施打4至9次才有效;或是注射玻尿酸可增加外轉幅度。保守治療12個月後若無效,則需考慮關節鏡等手術或神經增生療法。

【延伸閱讀】

【睡眠日】打呼代表睡得香? 長期沒睡飽要注意!

鬆弛救星!超能電漿縮皮抽脂精雕 打造緊緻體態超有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939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天氣炎熱,許多家長愛帶小朋友到戶外戲水,幾天後卻眼紅充血,眼淚、眼屎多到睡醒眼睛睜不開,很可能是結膜炎作怪。結膜炎跟手有關! 醫師解析傳染途徑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醫眼科主任陳瑩山醫師指出,只要眼睛癢、異物感、乾澀等狀況,小朋友都會揉眼睛,尤其在外活動,到處摸過,再揉眼睛就...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新冠病毒延燒全球,各國均積極研發疫苗,國家衛生研究院上午宣布,DNA疫苗出現突破性發展,研究人員先讓倉鼠施打DNA疫苗,再觀察染疫後狀況,結果發現,肺臟病毒量大幅下降,保護效果顯著。國衛院預計今年第4季展開第1期臨床試驗,如果順利,可望在明年第3、4季進入第3期臨床試...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台灣防疫,國際肯定!為在後疫情時期超前部屬,以利疫情過後協助國內醫療服務業者快速回到國際市場,開拓國際商機。外貿協會於109年10日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辦理「後疫情時代:臺灣國際醫療再出發」院長座談會,一共邀請3位國際醫療產業專家,與12家醫院院長共同座談,並將針對國際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剛出社會的小楊到高雄榮總神經內科求診時,主訴自己兩年多來深受左側小腿痠麻所苦,一開始只有幾分鐘不舒服,如果不理它又會自行好轉。但經過這一兩年時間,左腳的麻木時間似乎愈來愈長,有時甚至持續一整天,連睡眠品質都被影響;前來看診時,左側小腿已經無力、導致走路不穩,而且感覺異常...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