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6招面對憂鬱病患 避免親友同陷低潮風暴

  1名38歲的婦女患有憂鬱症,在診間情緒失控,並有焦慮、失眠、坐立不安、想法負面、自殺意念、猶豫不決的狀況,陪同的先生十分無奈,不知如何是好;另1名20歲女大學生主訴憂鬱、焦慮、哭泣、失眠、翹課、想法負面悲觀、甚至出現割腕行為,陪伴的男友不知該如何回應女友的行為,只好帶她就診求助。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佳佐觀察,發現憂鬱症首次就診個案之中,約半數會有親友陪同,而他們大多不知該如何應對患者的情緒變化及行為,且生活重心會擺在個案身上而忽略自己或旁人需求,情緒與氣氛也會隨病人起伏,因此當1人陷入憂鬱,周邊親友的生活也會一起陷入混亂。

  面對家人陷憂鬱,導致全家不知所措的狀況,施佳佐提出6招相處方向:

(一)正確認知憂鬱症:了解憂鬱症是疾病,收集並學習相關知識及資訊,避免陷入無效溝通或不必要的爭執,切勿認為憂鬱症患者在裝病或只要不亂想就會自己好起來,同時理解患者發病時會沒辦法控制情緒,唯有正確認知,方能有合理期待及適情適宜的應對策略。

(二)自己心理要健康:親友需維持自己心理健康,適度舒壓、喘息、整理情緒,讓自己不那麼容易受負面情緒影響,才面對憂鬱親友同時又能給予關懷、陪伴及同理心支持。

(三)優先保護自己及弱小孩童:由於憂鬱症患者發病時沒辦法控制情緒及行為,家屬應先保護自己及弱小孩童安全,並同時協助病人就醫。

(四)留意傷人或自傷並協助醫療:若患者陷入情緒暴躁易怒、行為反常,甚至有自傷或傷人的言語或企圖,親友需警覺並留意周邊安危,儘速協助就醫,親友也可自行先至身心科門診請教醫師,共同討論如何幫助個案。

(五)憂鬱症可治療,保持信心:在治療過程中難免有無力及挫折感,當病情好轉時這些情形會逐步改善,親友要保持信心,鼓勵患者持續治療,照醫囑規律使用藥物,約4到6個星期,甚至8個星期才能看到效果,所以雙方皆需保持耐心。

(六)對外尋求支援,親友間相互扶持:家人或親友間可以彼此加油打氣,同時避免將全部焦點停留在憂鬱症患者身上,導致其他成員的需求被忽略,可透過家庭親友聚會的形式,讓每個人重新被關照、釐清疑慮,得到充電的效果;另外有撐不下去的感覺時,應適時尋求外界協助支援。

  施佳佐呼籲,家中有人罹患憂鬱症時,正確應對才能阻止全家一起陷入憂鬱風暴,除了鼓勵患者持續就醫及服藥,若有自傷行為也可請119協助或尋求社區訪視醫療資源,親友學會自保,才可真正幫助到罹病親人。

相關推薦

文╱黃鈺倫  採訪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婦產部婦產科主治醫師陳奐樺  插畫╱鍾如娟 懷孕後期胎兒會在子宮內翻轉,使得胎頭朝向子宮下方,以利分娩,不過若是胎位不正該怎麼辦?胎位又分為哪幾種?   正常胎位 子宮呈現上寬下窄的梨形,因此在懷孕後期,多數胎兒會頭部朝下,手腳則可以...

閱讀詳情 »

一低頭就流鼻水,吃藥卻不見改善?當心為腦脊髓液鼻漏所致!林口長庚醫院鼻科主任張伯宏醫師表示,腦脊髓液鼻漏的常見原因包括頭部外傷、腫瘤壓迫等,但根據美國醫學研究指出,隨著近年肥胖與呼吸中止人數增加,自發性腦脊髓液漏在近十年來也有增加的趨勢。提醒民眾若有異常流鼻水的症狀時,一定要提高警覺、及早就診檢查為...

閱讀詳情 »

(圖片轉載自每日健康) 每日健康/名醫大聲公 採訪報導 常常手指發麻沒感覺?很多人認為,手指發麻只是同一個姿勢維持太久所致,或是外力壓迫引起的,只要稍待一些時間,發麻的感覺就會消失,因此並不當一回事。然而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蔣永孝醫師提醒,持續性、頻率高的手指發麻可能是腫瘤徵兆,如發現此情...

閱讀詳情 »

(圖片轉載自每日健康) 每日健康/名醫大聲公 採訪報導 常常感到疲累、浮腫,或是動不動就很喘?小心可能是「心臟衰竭」找上門了!過去幾年,資深藝人石松、台語歌王郭金發、英國巨星喬治麥可皆因心臟衰竭辭世,使得這個疾病獲得大眾關注,究竟為什麼會心臟衰竭?它的主要症狀有哪些?《每日健康》這次請來新光醫院心...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