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6招面對憂鬱病患 避免親友同陷低潮風暴

  1名38歲的婦女患有憂鬱症,在診間情緒失控,並有焦慮、失眠、坐立不安、想法負面、自殺意念、猶豫不決的狀況,陪同的先生十分無奈,不知如何是好;另1名20歲女大學生主訴憂鬱、焦慮、哭泣、失眠、翹課、想法負面悲觀、甚至出現割腕行為,陪伴的男友不知該如何回應女友的行為,只好帶她就診求助。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佳佐觀察,發現憂鬱症首次就診個案之中,約半數會有親友陪同,而他們大多不知該如何應對患者的情緒變化及行為,且生活重心會擺在個案身上而忽略自己或旁人需求,情緒與氣氛也會隨病人起伏,因此當1人陷入憂鬱,周邊親友的生活也會一起陷入混亂。

  面對家人陷憂鬱,導致全家不知所措的狀況,施佳佐提出6招相處方向:

(一)正確認知憂鬱症:了解憂鬱症是疾病,收集並學習相關知識及資訊,避免陷入無效溝通或不必要的爭執,切勿認為憂鬱症患者在裝病或只要不亂想就會自己好起來,同時理解患者發病時會沒辦法控制情緒,唯有正確認知,方能有合理期待及適情適宜的應對策略。

(二)自己心理要健康:親友需維持自己心理健康,適度舒壓、喘息、整理情緒,讓自己不那麼容易受負面情緒影響,才面對憂鬱親友同時又能給予關懷、陪伴及同理心支持。

(三)優先保護自己及弱小孩童:由於憂鬱症患者發病時沒辦法控制情緒及行為,家屬應先保護自己及弱小孩童安全,並同時協助病人就醫。

(四)留意傷人或自傷並協助醫療:若患者陷入情緒暴躁易怒、行為反常,甚至有自傷或傷人的言語或企圖,親友需警覺並留意周邊安危,儘速協助就醫,親友也可自行先至身心科門診請教醫師,共同討論如何幫助個案。

(五)憂鬱症可治療,保持信心:在治療過程中難免有無力及挫折感,當病情好轉時這些情形會逐步改善,親友要保持信心,鼓勵患者持續治療,照醫囑規律使用藥物,約4到6個星期,甚至8個星期才能看到效果,所以雙方皆需保持耐心。

(六)對外尋求支援,親友間相互扶持:家人或親友間可以彼此加油打氣,同時避免將全部焦點停留在憂鬱症患者身上,導致其他成員的需求被忽略,可透過家庭親友聚會的形式,讓每個人重新被關照、釐清疑慮,得到充電的效果;另外有撐不下去的感覺時,應適時尋求外界協助支援。

  施佳佐呼籲,家中有人罹患憂鬱症時,正確應對才能阻止全家一起陷入憂鬱風暴,除了鼓勵患者持續就醫及服藥,若有自傷行為也可請119協助或尋求社區訪視醫療資源,親友學會自保,才可真正幫助到罹病親人。

相關推薦

催生要不要? 診間對話 焦慮婦A:「人家都說催生比較痛耶,是真的嗎?」 焦慮婦B:「我聽說催生好像很容易吃全餐。」 焦慮婦C:「有人跟我說千萬不要催生,直接剖腹好了。」 淡定林:「人家是誰?從哪聽說?認真聽我說就好了啦。」   ▼思宏的OS▼ 都到了要不要催生的關鍵時刻,不要再對荒謬的謠言...

閱讀詳情 »

無痛分娩,讓產程美好一點 診間對話 焦慮夫1:「醫生,我做無痛結紮要全身麻醉!」 焦慮夫2:「我結紮時要完全睡著!拜託不要讓我有感覺!」 焦慮夫3:「醫生,結紮時,在場會有女生嗎?我如果覺得痛是不是很丟臉。」 傻眼林:「⋯⋯這麼小的刀都要求全麻,你們應該向老婆深深一鞠躬,因為生孩子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氣...

閱讀詳情 »

困在「愛的勞動」她該如何找回自己  蔡碧倩(化名)是位獨身女性,在外商工作近十年,能力受上司賞識,時常外派到其他國家考察,或代表台灣分公司到亞洲區總公司開會。對她而言,工作不僅為了謀生,更是肯定自我的最重要方式,這種生活卻遭到了嚴重的挑戰,來自家裡的挑戰。   蔡媽媽失智了一段...

閱讀詳情 »

撰文/林玫妮、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健康就是最大的財富,唯有強健的身體,才能擁有理想的退休生活。近年來,民眾的健康意識逐漸抬頭,許多人花了大筆的費用,自費各項檢查,除了確認是否罹癌之外,也希望可以揪出體內的罹癌基因,藉此早期治療,預防癌症的發生。 其實,不用花錢,政府就有提供許多癌症...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