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6招面對憂鬱病患 避免親友同陷低潮風暴

  1名38歲的婦女患有憂鬱症,在診間情緒失控,並有焦慮、失眠、坐立不安、想法負面、自殺意念、猶豫不決的狀況,陪同的先生十分無奈,不知如何是好;另1名20歲女大學生主訴憂鬱、焦慮、哭泣、失眠、翹課、想法負面悲觀、甚至出現割腕行為,陪伴的男友不知該如何回應女友的行為,只好帶她就診求助。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佳佐觀察,發現憂鬱症首次就診個案之中,約半數會有親友陪同,而他們大多不知該如何應對患者的情緒變化及行為,且生活重心會擺在個案身上而忽略自己或旁人需求,情緒與氣氛也會隨病人起伏,因此當1人陷入憂鬱,周邊親友的生活也會一起陷入混亂。

  面對家人陷憂鬱,導致全家不知所措的狀況,施佳佐提出6招相處方向:

(一)正確認知憂鬱症:了解憂鬱症是疾病,收集並學習相關知識及資訊,避免陷入無效溝通或不必要的爭執,切勿認為憂鬱症患者在裝病或只要不亂想就會自己好起來,同時理解患者發病時會沒辦法控制情緒,唯有正確認知,方能有合理期待及適情適宜的應對策略。

(二)自己心理要健康:親友需維持自己心理健康,適度舒壓、喘息、整理情緒,讓自己不那麼容易受負面情緒影響,才面對憂鬱親友同時又能給予關懷、陪伴及同理心支持。

(三)優先保護自己及弱小孩童:由於憂鬱症患者發病時沒辦法控制情緒及行為,家屬應先保護自己及弱小孩童安全,並同時協助病人就醫。

(四)留意傷人或自傷並協助醫療:若患者陷入情緒暴躁易怒、行為反常,甚至有自傷或傷人的言語或企圖,親友需警覺並留意周邊安危,儘速協助就醫,親友也可自行先至身心科門診請教醫師,共同討論如何幫助個案。

(五)憂鬱症可治療,保持信心:在治療過程中難免有無力及挫折感,當病情好轉時這些情形會逐步改善,親友要保持信心,鼓勵患者持續治療,照醫囑規律使用藥物,約4到6個星期,甚至8個星期才能看到效果,所以雙方皆需保持耐心。

(六)對外尋求支援,親友間相互扶持:家人或親友間可以彼此加油打氣,同時避免將全部焦點停留在憂鬱症患者身上,導致其他成員的需求被忽略,可透過家庭親友聚會的形式,讓每個人重新被關照、釐清疑慮,得到充電的效果;另外有撐不下去的感覺時,應適時尋求外界協助支援。

  施佳佐呼籲,家中有人罹患憂鬱症時,正確應對才能阻止全家一起陷入憂鬱風暴,除了鼓勵患者持續就醫及服藥,若有自傷行為也可請119協助或尋求社區訪視醫療資源,親友學會自保,才可真正幫助到罹病親人。

相關推薦

記者李訢愷/新北市報導 臺灣近十年因人口老化快速,「長期照顧」已經成為人民最關心的議題之一,為迎接高齡化社會來臨,未來臺灣的社會福利政策勢必服膺老化潮流,新北市議員劉美芳關心長照政策,今日與中華長照發展協會理事長畢可明討論長照議題,盼長照2.0政策深耕地方,為市民服務,劉美芳議員表示台灣已進入高齡...

閱讀詳情 »

記者鄭儷絲 李振麟/新北市報導 臺灣近十年因人口老化快速,「長期照顧」已經成為人民最關心的議題之一,為迎接高齡化社會來臨,未來臺灣的社會福利政策勢必服膺老化潮流,新北市議員劉美芳關心長照政策,今日與中華長照發展協會理事長畢可明討論長照議題,盼長照2.0政策深耕地方,為市民服務,劉美芳議員表示台灣已...

閱讀詳情 »

王先生是一名手工模型工作者,使用美工刀進行業務練習時,不小心割到自己的手,即立刻清潔傷口避免感染,因其傷口為邊緣整齊之小型切割傷,惟其受傷部位恰好在指關節包紮不易,且無滲出組織液,因恐碰水造成傷口潰瘍,除了一般傳統OK繃外,還可以使用時下流行的液體OK繃,幫助傷口保護。 液體OK繃可幫助傷口防水,俗...

閱讀詳情 »

有人認為生活作息不正常、常熬夜、經常感到疲累的人,肝可能較不好,或容易有肝臟疾病問題。根據TVBS最新《你『累』了嗎?大調查》結果發現,有80%民眾同意常常疲勞的人肝不好的說法。肝癌在台灣已位居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甚至有年輕化的趨勢。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B型與C型肝炎是國內感染人數最多的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