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60歲以後的健康之道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琪拉編譯)

要改變生活習慣,改過一個健康的生活並不容易,尤其是對六十歲以上的人而言。

大部分的戰後嬰兒潮已經接近退休年紀,大部分的人也不得不尊重醫師的建議,對自己的身體負責。記者採訪多位老年與健康專家的醫師,詢問他們何謂健康的生活習慣。畢竟,人們需要對退休後的財務狀況有規劃,但對健康狀況是不是也要有些規劃呢?

60歲以後的健康之道

醫師對六十歲以後的人們,給了以下幾點實用又簡單的建議:

1.買好的運動鞋。這是70歲的卡洛琳醫師給的建議是:[要買雙高價、耐穿的跑步鞋。]卡洛琳醫師從63歲開始接受鐵人三項運動,持續至今。她每週至少三天,都會快走三十分鐘,或是設定目標,每週都要比上週多走10%的距離。她還建議我們,最好把跑步鞋就放在你家門口,這樣你出門才會看到它。

2.多練平衡。老人跌倒最危險。要避免自己跌倒就好的方法就是平常多練習平衡。醫師建議每天可以閉上眼睛,練習單腳站立,一次至少三十秒。

3.早餐要吃好。避免精緻食物。卡洛琳醫師說,建議可吃自製的香蕉、水果、杏仁奶以及蛋白粉沖泡而成的奶昔。另外飲食中的糖類她都建議要減半。

4.多練習阻力訓練。人過了三十歲,每年的肌肉量都會持續減少。重力訓練可以幫助身體維持肌肉量,維持健康。

5.訓練自己的速度。許多年過六十歲的人都覺得[速度]與[強度]這兩個詞彙不該出現在自己的日常運動中,但這兩個字還是很重要的。醫師表示,網球就是很好的運動,涵蓋了[速度]與[強度]。它可以訓練人的速度,而不只是蠻力。

6.相信自己。人過了六十歲之後,常會面對自我懷疑與憂鬱,尤其是經過多樣挑戰,甚至悲劇的發生,例如親友的死亡。七一歲的雪倫說:[你要相信自己,人們喜歡跟相信自己的人在一起。]

7.設定目標並完成。選擇一個對你有意義的計畫去執行。雪倫就選擇了與朋友一起合寫一本書,繼續自己過去在費城的日子。當然,過去的她從未寫過書,不過現在的她已經寫到第三本書了,書名叫做[年過六十五歲後的嶄新人生]。

資料來源:https://edition.cnn.com

 

相關推薦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最新2019年台北市十大死因揭曉!台北市衛生局今(20)日分析指出,癌症依舊蟬聯48年來台北市十大死因之首,其中十大奪命癌症仍以肺癌連續34年高居第一位,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乳癌竄前2名,來到排名第2位。台北市衛生局提醒,台北市十大死...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 夏天是酒糟性皮膚炎盛行的季節,尤其新冠肺炎防疫期間,長時間戴口罩皮膚悶熱不透氣,發作的患者比例增加三成,症狀嚴重者,紅紅的臉上長滿丘疹膿疱,不僅可能發癢疼痛,也影響了美觀、交友、求職等人際互動。今夏氣候極端偏熱,6月全台高溫創下百年紀錄,如何保養與避免酒糟形成及復...

閱讀詳情 »

圖/TVBS提供 前總統李登輝2月份時喝牛奶嗆到,擔心引發吸入性肺炎,家屬緊急叫救護車,至今已在台北榮民總醫院留院休養4個多月。雖然意識清楚,但什麼時候能夠出院,連醫生也說不準。「嗆咳」其實是身體退化的重要警訊,吞嚥困難很有可能造成吸入性肺炎,引發致命危機!藝人小Call的婆婆也深受嗆咳所苦!國內網...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一提到照胃鏡,不少直覺想到的是檢查時強烈的嘔吐反射反應,但照胃鏡只能選擇接受麻醉嗎?大林慈濟醫院腸胃內科醫師謝毓錫研究發現,針對接受胃鏡檢查較敏感,有痛苦經驗的患者,只給予少量止痛藥「配西汀(meperidine)」肌肉注射,不需給...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