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7月熱傷害送醫大增2成3! 吃鼻塞藥、血壓藥得防中暑機率變高

▲(照/童綜合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進入7月以來,氣溫不斷飆升,只要暴露在陽光底下過久,就有出現熱傷害狀況的危險性!不過,中暑高危險群除了老人、小孩、慢性疾病與酗酒者之外,童綜合醫院急診部主任魏智偉提醒,部分藥物也可能影響體溫調節,增加中暑機率,其中就包括了十分常見、治療鼻塞用的抗組織胺,及部分降血壓藥物。

根據衛福部今(24)日公布的最新監測數字,截至昨日為止,7月因為熱傷害就診人次已經達到623人次,比去年7月一整個月的504人次,還多出2成3之多,可見今年熱浪逼人。

什麼是熱傷害?其實包括中暑、熱衰竭、熱痙攣,其中又以中暑最嚴重,而熱衰竭、熱痙攣則是因高溫環境造成流失太多水分和鹽份,所以補充輸液和電解質後就會很快改善。

魏智偉表示,高溫環境下一旦出現散熱調節失衡,造成體溫超過41.1度以上,合併有神經功能異常,如昏迷、抽搐,就是中暑了;中暑初期症狀包括頭暈、頭痛、疲倦無力、噁心、視力模糊、呼吸急促、皮膚乾燥無汗等,如果沒有及時發現,恐引起煩躁不安、幻覺、動作不協調、昏迷等意識障礙情形。

中暑嚴重時還可能併發癲癇、心肺功能異常、橫紋肌溶解、肝損傷、腎損傷、電解質失衡(高血鉀、高血磷、低血鈣)等,有生命危險。

魏智偉提醒,服用藥物也可能影響體溫調節,造成中暑的機率增加,可能影響體溫調節的藥物,包括具抗膽鹼作用的藥物,如治療鼻塞用的抗組織胺、治療巴金森氏症的藥物、部份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等,可能會抑制汗腺分泌,減少散熱。

另外,交感神經作用劑,如咖啡因、麻黃素等,亦會造成血管收縮,減少皮膚血液流量,導致散熱減低、同時增加代謝性熱能產生,使體溫上升;部分降血壓藥物,例如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等,可能使心血管系統應付高溫的調節能力降低,利尿劑則可能影響人體水分與鹽分平衡;最後則是抗憂鬱及抗精神分裂症藥物,抗憂鬱劑會抑制排汗,而治療精神分裂症藥物會抑制體溫調節中樞輸出擴張皮膚血管的訊息,使身體較難排汗散熱。

魏智偉強調,正在服用上述影響人體體溫調節藥物的民眾,務必得補充足夠水分與鹽分、烈日下戴帽子或撐傘遮陽,並且避免長時間曝曬在陽光底下,適當休息並保持通風;更重要的是,切勿自行停藥,若有任何用藥疑慮應諮詢主治醫師,避免病情惡化,或其他併發症的發生。

照片來源:童綜合醫院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上半年「缺血」天數高達86天! 台灣血庫結合臉書發即時警報

懸賞「國產疫苗」補助出爐! 1、2期臨床實驗達標最多拿5億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年輕人的「愛國手臂」停滯了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下午4點臨時加開20歲以上年輕族群可預約高端疫苗之後,指揮中心今(19)日下午公布不到一天已有16萬人上網預約,但傍晚最新一波統計數字出爐,在過去4小時,預約人數似乎停滯不前,只增加4116人,仍不到17萬人。 第六...

閱讀詳情 »

記者黃昭博/嘉義報導 為協助提升嘉義基督教醫院急診部的搶救急診病患的診斷速度,朱英龍教授再次捐贈一部價值超過200萬的超音波影像診斷裝置給嘉基,昨(18)日上午舉行捐贈啟用儀式,場面簡單溫馨,朱英龍與嘉基共同期許能以品質精良的高端儀器,協助急診部醫師發揮最大診斷功效,守護雲嘉地區民眾的健康。 前嘉隆...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李文成 李新琳 羅偉哲/台北報導 這一輪的二級警戒8月23日將到期,8月24日起防疫怎麼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已拋出不降級、但進一步鬆綁的大方向,陳時中今(19)日下午證實,最新鬆綁的部分將是開放「同住親友在外共餐」,可以同一桌吃火鍋、吃合菜...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9)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例死亡,儘管本土個案寫下這一波疫情以來的最低,但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都直言「今天死亡個案有點多」,值得注意的是,這新增5例死亡個案當中,有4人已達解除隔離,背...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