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8種健康食品並不健康 你誤信了幾個?

生活中有許多被廣告、專家吹出來的健康食品,比如脫脂牛奶、雜糧點心。
這些食物的後期加工讓它們本身營養都流失了,吃了之後並沒什麼好處。

8種健康食品並不健康 你誤信了幾個?
脫脂牛奶少了脂肪,缺了營養。
脫脂牛奶的產生,緣於人們對膳食健康的特殊需求。無論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中老年人,還是想減肥的女性,都將其視為既保證營養又能有效控制脂肪攝入的“理想食品”。
但是,脫脂牛奶也有不足之處。牛奶在脫脂過程中,一些有益健康的脂溶性維生素也會跟著消失,比如維生素A、D、E、K。而缺少了維生素A、D,人體對鈣質的吸收就會受到影響。同時,牛奶中原本“香、濃”的口感也不翼而飛。
其實,人們對“全脂牛奶”誤解也很深,與動物內臟、奶油製品等脂肪含量超過20%的食物比起來,全脂牛奶的脂肪含量不足為奇,只含有3.7%—5%,除非是患有糖尿病、高血脂等特殊人群,否則不用特別在意。
青筍、馬鈴薯富含營養,但禁不住放。
青筍口感爽脆,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但它天生比較“脆弱”,可以說,自採摘之日起,其營養價值就開始下降了,因此,最好吃新鮮的青筍,不要放得時間太長,涼拌最好,能避免烹炒帶來的營養流失。
馬鈴薯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C和礦物質,優質澱粉含量約為16.5%,但馬鈴薯存放的時間越長,其中的澱粉含量越多,就越能使人血糖上升。所以存放時間過久的馬鈴薯是減肥者的大敵。
人造甜味劑讓食物更可口,但容易使人發胖。
  人造甜味劑本身所含熱量很少,生產初衷是為了增加食物甜味,讓人們減少卡路里的攝入。儘管甜味劑可以哄騙味蕾產生甜的感覺,但是大腦卻不吃這一套。多項研究表明,食用甜味劑更容易讓人變胖。
大豆最養生,但會偷走“營養”。
  雖然大豆的保健功能已經名揚四海,但在某種意義上,它也是個“營養盜賊”,比如大豆富含的植酸可以干擾重要礦物質,比如鈣、鎂、銅、鐵、鋅的吸收。大豆還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劑,影響人體對蛋白質的吸收,導致胰腺功能紊亂。
  大豆發酵後,這些“毒素”將被大部分消除。豆腐、毛豆都不是發酵食品,不要吃過量,豆瓣醬反而是個不錯的選擇。
粗糧麵包也會讓血糖升高。
  粗糧麵包的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確實比白麵包技高一籌,但研究發現,粗糧麵包也會讓人們的血糖升高。這意味著,即便它們的脂肪含量不高,大量食用也會讓人變胖。
  而且,在吃粗糧麵包一兩個小時候後,人還會感到饑餓,更容易多吃。
葡萄護心,但農殘很嚴重。
  研究發現,紫葡萄是保護心臟的“能手”,但也是農藥的“聚集地”,由於葡萄從同一片土地、同一棵藤蔓採摘,年年都得反復噴灑農藥,以抵抗蟲害的襲擊,因此農藥殘留非常嚴重。
  研究發現,所有的非有機葡萄均受到污染,最多可沾染11種農藥。因此,在吃葡萄前,一定要洗乾淨。可以加一勺麵粉,麵粉有吸附作用,可以輕鬆洗掉果肉縫隙間的髒東西,還不會有殘留的洗滌劑。
五穀雜糧傷腸胃。
  小麥粉、大米及玉米其實並沒大家想像的那麼健康。的確,未經加工的穀物含有一些維生素E、B族維生素以及錳、鎂、硒等礦物質。但是這些營養物質含量更高的食物為蛋類、肉類和魚。
  而且有專家認為,穀物所含的不可溶性纖維素將加重慢性感染疾病和消化症狀,如腸易激綜合征。
食用油會產生自由基。
  毫無疑問,油脂所含的天然多元不飽和脂肪,可以降血壓,減少心臟病與中風風險。但是加工的或精煉的多元不飽和脂肪,如食用油,就完全是另一碼事了。
  在烹飪或提煉過程中,熱量、氧氣和濕度的共同作用使其變質,並產生自由基,增加肥胖、癌症、心臟病和糖尿病的風險。葵花油、玉米油和花生油同時富含歐米伽-6脂肪酸,過量食用也會損害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全球各大行業在新冠疫情衝擊下面臨重大考驗,醫美產業也不例外,但隨著疫情逐漸趨緩,愛美人士想從頭到腳全方位保養的心也在蠢蠢欲動。知名醫美集團近日分別於台北車站商圈、忠孝此兩黃金地段開設新館,不只提升交通便利性、空間再升級,同時相當重視疫情防護,讓愛美人士能夠在疫情期間也能...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有些父母看到小孩較為矮小,便希望孩子多吃一點,除了三餐,可能加入上午點心、下午茶或宵夜,就是希望促進小孩生長發育。耳鼻喉科楊啟坤醫師過去曾為兒子的身高問題煩惱不已,因此對於小兒身高發展議題很感興趣,他也投入許多心力觀察、閱讀相關研究報告,他提醒,上述作法可能適得其反,容...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每個人每天都會掉頭髮,只要落髮數量在正常範圍內並無大礙,然而,如果頭皮過了中午就開始油膩、搔癢、有頭皮屑,頭髮因此變得扁塌,洗頭時,甚至會發現頭髮落滿地,或者剛生產完、家人也有雄性禿等,如果出現上述情況,則要注意頭皮是否有不健康的跡象,你可能就是異常落髮的高危險群! ...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誠報導】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各類型運動場館紛紛開放,民眾迫不及待要「動起來」,但要小心如果熱身不足、姿勢不良可能反造成膝關節傷害,進而導致行動不便,甚至需置換人工關節。雖然軟骨磨損程度不能逆轉,但近來隨著醫學科技進步,利用自體軟骨一次性修補關節的新技術出現,也為運動傷害患者帶來希望...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