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8種健康食品並不健康 你誤信了幾個?

生活中有許多被廣告、專家吹出來的健康食品,比如脫脂牛奶、雜糧點心。
這些食物的後期加工讓它們本身營養都流失了,吃了之後並沒什麼好處。

8種健康食品並不健康 你誤信了幾個?
脫脂牛奶少了脂肪,缺了營養。
脫脂牛奶的產生,緣於人們對膳食健康的特殊需求。無論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中老年人,還是想減肥的女性,都將其視為既保證營養又能有效控制脂肪攝入的“理想食品”。
但是,脫脂牛奶也有不足之處。牛奶在脫脂過程中,一些有益健康的脂溶性維生素也會跟著消失,比如維生素A、D、E、K。而缺少了維生素A、D,人體對鈣質的吸收就會受到影響。同時,牛奶中原本“香、濃”的口感也不翼而飛。
其實,人們對“全脂牛奶”誤解也很深,與動物內臟、奶油製品等脂肪含量超過20%的食物比起來,全脂牛奶的脂肪含量不足為奇,只含有3.7%—5%,除非是患有糖尿病、高血脂等特殊人群,否則不用特別在意。
青筍、馬鈴薯富含營養,但禁不住放。
青筍口感爽脆,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但它天生比較“脆弱”,可以說,自採摘之日起,其營養價值就開始下降了,因此,最好吃新鮮的青筍,不要放得時間太長,涼拌最好,能避免烹炒帶來的營養流失。
馬鈴薯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C和礦物質,優質澱粉含量約為16.5%,但馬鈴薯存放的時間越長,其中的澱粉含量越多,就越能使人血糖上升。所以存放時間過久的馬鈴薯是減肥者的大敵。
人造甜味劑讓食物更可口,但容易使人發胖。
  人造甜味劑本身所含熱量很少,生產初衷是為了增加食物甜味,讓人們減少卡路里的攝入。儘管甜味劑可以哄騙味蕾產生甜的感覺,但是大腦卻不吃這一套。多項研究表明,食用甜味劑更容易讓人變胖。
大豆最養生,但會偷走“營養”。
  雖然大豆的保健功能已經名揚四海,但在某種意義上,它也是個“營養盜賊”,比如大豆富含的植酸可以干擾重要礦物質,比如鈣、鎂、銅、鐵、鋅的吸收。大豆還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劑,影響人體對蛋白質的吸收,導致胰腺功能紊亂。
  大豆發酵後,這些“毒素”將被大部分消除。豆腐、毛豆都不是發酵食品,不要吃過量,豆瓣醬反而是個不錯的選擇。
粗糧麵包也會讓血糖升高。
  粗糧麵包的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確實比白麵包技高一籌,但研究發現,粗糧麵包也會讓人們的血糖升高。這意味著,即便它們的脂肪含量不高,大量食用也會讓人變胖。
  而且,在吃粗糧麵包一兩個小時候後,人還會感到饑餓,更容易多吃。
葡萄護心,但農殘很嚴重。
  研究發現,紫葡萄是保護心臟的“能手”,但也是農藥的“聚集地”,由於葡萄從同一片土地、同一棵藤蔓採摘,年年都得反復噴灑農藥,以抵抗蟲害的襲擊,因此農藥殘留非常嚴重。
  研究發現,所有的非有機葡萄均受到污染,最多可沾染11種農藥。因此,在吃葡萄前,一定要洗乾淨。可以加一勺麵粉,麵粉有吸附作用,可以輕鬆洗掉果肉縫隙間的髒東西,還不會有殘留的洗滌劑。
五穀雜糧傷腸胃。
  小麥粉、大米及玉米其實並沒大家想像的那麼健康。的確,未經加工的穀物含有一些維生素E、B族維生素以及錳、鎂、硒等礦物質。但是這些營養物質含量更高的食物為蛋類、肉類和魚。
  而且有專家認為,穀物所含的不可溶性纖維素將加重慢性感染疾病和消化症狀,如腸易激綜合征。
食用油會產生自由基。
  毫無疑問,油脂所含的天然多元不飽和脂肪,可以降血壓,減少心臟病與中風風險。但是加工的或精煉的多元不飽和脂肪,如食用油,就完全是另一碼事了。
  在烹飪或提煉過程中,熱量、氧氣和濕度的共同作用使其變質,並產生自由基,增加肥胖、癌症、心臟病和糖尿病的風險。葵花油、玉米油和花生油同時富含歐米伽-6脂肪酸,過量食用也會損害健康。

相關推薦

作者:黃曼瑩對於減肥的人來說,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每天都要計算食物的卡路里,然後再東挑西揀著吃,又偏偏經常容易肚子餓,於是陷入吃或不吃的天人交戰中。根據一項新的科學研究發現,只要聰明吃低能量密度食物,包括麵食、水果和蔬菜等,反而可以吃的很豐盛,腰圍也變小,有助減輕體重。 能量密度低的食物:麵食、水果和...

閱讀詳情 »

作者:洪毓琪台灣的氣候溫暖、潮濕,特別適合蟑螂生長、繁殖。尤其是,隨著夏日來臨、氣溫回暖,小強活躍程度更是驚人!但值得注意的是,蟑螂不但破壞環境衛生、影響觀瞻,更是可能的潛在過敏因子。因此,如何維護居家環境清潔、積極除蟑,可謂避免過敏症狀反覆發作的防範關鍵之一! 氣喘是因對蟑螂過敏?僅次塵蟎的第二常...

閱讀詳情 »

作者:張世傑夏日水果很甜,糖尿病患應選擇不吃?醫師指出,糖尿病患並非所有水果都需忌口,水果除了糖分,還包含大量維生素、纖維質等重要營養素,只要選擇低升糖指數的水果,少吃高升糖指數水果,就能避免血糖高低不穩,釀成病灶擴大。 部立雙和醫院家醫科周碩渠醫師指出,民眾及糖尿病友對水果甜度與血糖高低的關係,常...

閱讀詳情 »

作者:駱慧雯「濕熱體質」作怪,讓人每到梅雨季節或夏季就渾身不對勁,特別容易有頭重腳輕、腹部脹悶、反胃噁心的感覺。中醫師表示,改善濕熱體質應從肺、脾和腎功能著手,民眾在家可多儲備8種食材,並依據症狀表現和生活特性適度食用,幫助身體除濕散熱,一點都不難! 天氣好熱~濕熱體質特別愛做怪!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