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99%人根本不會洗「葡萄」!只要一把剪刀、一條抹布,簡單洗出一顆顆晶瑩剔透的葡萄!太實用了!!

99 人根本不會洗「葡萄」!只要一把剪刀 一條抹布,簡單洗出一顆顆晶瑩剔透的葡萄!太實用了!!

翻攝NTDTV,下同

 

葡萄是十分好吃且很有營養的水果,但一粒一粒的很難洗淨,下面介紹的洗葡萄的妙法供大家學習!

1、洗葡萄的時候,用剪刀將蒂頭與果實交接處,小心剪開,不要剪到皮(破皮容易污染到果肉),也不要留一小斷梗在果實之外(留梗的葡萄,除了不易洗凈以外,也容易刺傷其他的葡萄的果皮)。有腐爛的葡萄,先挑除不要。

2、千萬不可以拔梗,否則會留下一個洞,果肉容易腐爛。

3、剪完的枝梗,可以看到與葡萄交接處平滑完整,如果用拔梗的方式,會將果實的纖維拉出,傷了葡萄。

4、葡萄上面白白的髒東西不可食用,一定要洗乾淨才能食用(特別是做成果汁飲用的時候)。擠一些牙膏在手上,雙手搓一搓,再輕輕搓洗葡萄。

5、洗葡萄的過程一定要快(五分鐘以內),免得葡萄吸水脹破,容易爛掉。倒掉髒水,用清水沖洗乾淨。

6、用篩子瀝乾葡萄。然後用一個平底鍋的鍋蓋,撲上一條乾淨的毛巾,將瀝乾的葡萄倒入其中,一次大約一層葡萄的厚度,而且可以滾動。

7、雙手握好平底盤,前後搖動,使葡萄均勻滾動,如此一來,殘存的水分就可以吸乾了。倒入乾燥的碗盤中,放入冰箱,隨時可食,可以保存2-3天。

 

 

如果你買回的葡萄想一次食用完,還有下面2種清洗方法供你使用。

1、用鹽:把葡萄摘下後放在盆里加水,然後適當放一點鹽,用手輕輕搓洗,最後用清水沖一下。鹽有殺菌作用,還可以起到摩擦葡萄表面的作用。

2、用麵粉:在水中放上一些麵粉,將葡萄浸泡幾分鐘,再用清水稍微沖洗下就可以啦,保證一個個晶瑩剔透。

 

葡萄好吃但也有一些注意事項,下面我們再看看吃葡萄的六大注意事項:

 

99 人根本不會洗「葡萄」!只要一把剪刀 一條抹布,簡單洗出一顆顆晶瑩剔透的葡萄!太實用了!!

 

吃葡萄的禁忌

1、葡萄別與牛奶同吃

葡萄里含有維生素C,而牛奶里的有些成分會和葡萄里含有的維生素C反應,對胃有傷害,兩樣同時服用也會拉肚子,嚴重者還會嘔吐。

2、吃葡萄後不能立刻喝水

吃葡萄後立刻喝水,不到一刻鐘可能會引起腹瀉。這是因為葡萄本身有通便潤腸之功效,吃完葡萄立即喝水,胃還來不及消化吸收水就將胃酸沖淡了,葡萄與水、胃酸急劇氧化、發酵,加速了腸道蠕動,就產生腹瀉。

3、吃海鮮後別吃葡萄

在吃海鮮的同時吃葡萄、山楂、石榴、柿子等水果,就會出現嘔吐、腹脹、腹痛、腹瀉等癥狀,因為在這些水果中含有鞣酸,鞣酸遇到海鮮中的蛋白質會凝固沉澱,形成不容易消化的物質。

4、吃葡萄不宜過量

由於葡萄的含糖很高,所以糖尿病人應特別注意忌食葡萄。而孕婦在孕期要提防糖尿病,因此孕婦食用葡萄應適量。

在食用葡萄後應間隔4小時再吃水產品為宜,以免葡萄中的鞣酸與水產品中的鈣質形成難以吸收的物質,影響健康。

5、吃葡萄後一定要漱口

有些葡萄含有多種發酵糖類物質,對牙齒有較強的腐蝕性,食用後若不漱口,口腔中的葡萄殘渣易造成齲齒。

6、葡萄清洗要乾淨徹底

如果喜歡吃葡萄,記得清洗葡萄一定要乾淨徹底,葡萄表皮可能會有殘留的污物,而食用葡萄的過程中難免會接觸到葡萄皮的,將不利於身體健康。

 

 

文章轉載

相關推薦

一名男大生在網路貼文,分享以保險套止癢的奇想妙招,他被蚊蟲叮咬,癢到受不了,一時找不到止癢藥膏,突發奇想打開雙悅愛潮裝保險套,拿出的含有麻藥成分的小結塊,塗抹之後,竟然不癢了。 該名男大學生以保險套止癢,貼文引起網友熱烈討論,有人說「這個我給超過100分」,但也有人提及這「好貴的止癢」、「神技啊!...

閱讀詳情 »

外形很像花椰菜的菜花,學名為尖頭溼疣(condyloma acuminatum),是種多發性、群聚性HPV病毒傳染病,在台灣、歐美和大陸相當普遍,和淋病、非淋菌尿道炎同為最常見的性傳染病。 菜花主要透過性接觸、垂直感染及間接接觸感染等方式傳播。與病毒帶原者有性接觸,就有5成的機會受感染。若孕婦為感...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王佐銘/綜合報導 還記得幾年前八仙塵爆,整個樂園宛如煉獄而不少民眾燒得體無完膚的可怕場面吧?當時傷患們塞爆了附近的各大醫院,救治燒燙傷專用的人工皮更因為無法負荷太多患者而出現短缺的情形,甚至還有人因此細菌感染。對於這樣的情況,其實國外早就有不少科學家在研究有什麼材質的覆蓋物可以有效阻絕...

閱讀詳情 »

整形外科張大力院長提出「5D隆乳量身設計」(Design)及「微創手感剝離技術」(Dissection)的創新概念,形成專業「日式5D隆乳技術」。術中運用德國醫療級高畫質HD內視鏡系統,視野加大加深有別傳統隆乳手術與一般內視鏡隆乳手術,可更精準定位「立體空間」、出血量極少、免引流管,傷口隱形免拆線...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