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HER2陽性新標靶 轉移性乳癌治療新紀元

HER2陽性新標靶 轉移性乳癌治療新紀元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乳癌是台灣婦女發生最多的癌症,在所有女性發生癌症的排名位居第一,死亡率位居第四,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07年診斷出14,214名乳癌個案,平均約每37分鐘就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醫師指出,乳癌患者中HER2基因的表現是影響乳癌預後重要的因素,大約有20-25%左右的乳癌患者的HER2過度表現。受到HER2過度表現的影響,腫瘤生長速度快,一旦復發時可能會轉移至腦部或肺部等器官,若被診斷為腦轉移,中位數的存活時間只有26.3個月。

過去治療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HER2陽性晚期乳癌),第一線與第二線皆有標靶藥物可以使用,但到了第三線因為健保適應症的限制,大多數患者只能選擇使用化療藥物控制腫瘤的生長狀況。台灣在十月底正式通過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新適應症,用於已接受2種或2種以上HER2靶向療法治療失敗(三線疾病)的HER2陽性轉移性乳腺癌患者,為患者帶來化療以外的藥物選擇。

HER2陽性晚期乳癌陷瓶頸 存活是一大挑戰

馬偕紀念醫院乳房外科主任張源清醫師表示,目前HER2陽性晚期乳癌的標靶藥物治療,最大的瓶頸是腦部轉移的處理,由於腦部特殊的BBB(Blood Brain Barrier血腦屏障)構造,一般的大分子量標靶藥物難以通過,造成前線的標靶治療不容易控制腦轉移。後線藥物的使用上因為健保的限制,過去除了化療之外,並沒有太多的治療選擇。患者與癌症病魔纏鬥時,常會發生後線無標靶可用的情況。對於後線病患來說,沒有更多的藥物可以搭配使用一直是HER2陽性晚期乳癌治療上的一大瓶頸。


HER2陽性新標靶 轉移性乳癌治療新紀元

▲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醫師表示,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新適應症的通過對醫師來說,等於有了比現在更好的武器去對抗轉移性乳癌。

HER2陽性標靶藥物通過三線適應症 對抗腦轉移

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屬於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是分子量較小的標靶藥物,藥物比起大分子量標靶藥物更容易通過BBB達到腦部,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戴明燊醫師在去年ESMO Asia (歐洲腫瘤醫學會亞洲年會) 發表了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在Nala Trial臨床試驗中的亞洲族群分析,關於亞洲族群的報告。此試驗以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與現有的舊一代HER2陽性乳癌標靶藥物比較分析。試驗分析發現,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在總存活率、反應率、患者用藥後因為腦轉移而必須更進一步治療的比例,都比舊的標靶藥物更加優異,亞洲人的總生存期更是多出了5.1個月。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也依據此臨床試驗,於今年十月底核准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在HER2陽性晚期乳癌的新適應症,對於原本只能使用化療而沒有標靶藥物可以使用的病患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

為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展開治療新希望

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醫師表示,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新適應症的通過對醫師來說,等於有了比現在更好的武器去對抗轉移性乳癌。在近幾年來台灣乳癌發生率不斷上升,能夠推出比現有藥物更好的新藥對患者來說是一劑強心針。但黃俊升醫師也提醒,雖然藥物與醫療技術不斷進步,及早開始治療並聽從專業醫師的建議還是非常重要,定期的乳房篩檢並留意自己身體出現的狀況,是防止癌症危害健康的不二法門。

【延伸閱讀】

高風險HER2陽性乳癌 兩年輔助治療提高存活率

乳癌又復發心好累!口服標靶擴大給付時機助延命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37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以傳統中醫而言,白帶異常又稱帶下病,白帶為帶下是指婦女陰道分泌出白色、淡黃色或黏稠分沕物且不斷而下,又分為體質型及感染型帶下;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醫師李佳穎指出,通常多發生於喜愛食用冰冷食物的年輕女性,主要是因體內濕氣無法代謝正常所造成。 要改善白帶問題,其實可透過中藥藥膳的方式,幫助身體健脾利濕,...

閱讀詳情 »

微創手術對人體傷害較小,且療效佳,能使患者術後的恢復時間短,因具相當多優勢,許多患者都會要求醫師透過微創手術進行治療;秀傳彰濱院區醫療副院長隋善中指出,微創手術傷口較小,若醫師技術較不純熟,扎到血管或神經等,恐造成危險。 臨床上,曾有醫師為患者進行腹腔鏡微創手術時,不小心扎到患者下腹靜脈,但並未發現...

閱讀詳情 »

桃園縣一名八十歲的老先生,日前因肚子突然劇烈疼痛,連踫都踫不得,因而被送至署立桃園醫院檢查,結果發現,他的肚子有一顆長達八公分左右的主動脈血管瘤,經由手術治療並持續追蹤,才解除疼痛症狀。 署立桃園醫院心臟內科林韋丞醫師表示,該名八十歲的老先生,日前肚子劇烈疼痛,原本以為是腹膜炎,經急診檢查治療後,發...

閱讀詳情 »

當頸椎與頸部肌肉承受不正常壓力,會導致頸椎退化、肌肉疼痛,甚至好發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就是俗稱的烏龜頸;聖馬爾定醫院骨科醫師林宗志表示,其實這是社會上普遍的文明病,主要是因使用智慧型手機等產品時,長期處於姿勢不正確所好發的病症。 通常若頸部維持正中,且眼睛直視前方時,頸椎的壓力為最小,但許多低頭族都是...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