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脖子上有個「健康窗口」,你留意過嗎?

脖子上有個「健康窗口」,你留意過嗎?

(圖片翻攝來源)

檢查頸動脈,能看出全身血管的健康情況

脖子上的皮膚最細嫩,脖子處的血管也最“敏感”。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倪新海打了個比方,頸部動脈就像一個窗口,能夠一眼看出全身的健康狀況。

倪新海介紹,頸部的動脈由於血流量大,血管又有分岔,血管所承受的壓力和血流沖擊就比較大,一旦心腦血管健康出現任何異樣,比如血壓高了、血液黏了,頸動脈這裡最容易形成斑塊。

頸動脈超聲後,如果只是檢查出頸動脈輕微的斑塊,一般不需要藥物治療,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即可,但是如果檢查出較多斑塊,就需要用藥物干預了。如果血管有明顯狹窄,還要考慮做血管支架治療。另外,除了提示高血壓、動脈硬化等血管問題,從頸動脈的斑塊這個線索追根溯源,還可以早期發現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老人出現頭昏耳鳴症狀要小心

老年人如果經常發生頭昏、耳鳴等症狀,或和頸動脈狹窄有關。媒體曾報導,62歲的李女士經常感到耳鳴、頭昏、視力模糊,記憶力也逐漸減退等情況。經頸動脈造影檢查,深圳市人民醫院心內科劉華東主任發現,李女士的右側頸動脈接近閉塞,證實頸動脈狹窄是其耳鳴、頭昏等症狀的罪魁禍首。

半數腦梗源於頸動脈狹窄

武漢市第一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楊國平說,六成以上的腦梗塞是由頸動脈狹窄造成的。作為中國人“頭號殺手”的心腦血管病,可怕之處往往在於來勢兇猛,很多人平時一點症狀沒有,突然一下就中風了,從此一病不起。所以,如果能定期查查頸動脈,在病程發展的初期就能發現並提早干預,往往能大大減少突然病倒的風險。

當頸動脈狹窄程度小於30%時,病人通常沒有症狀,可以口服藥物治療。當狹窄程度超過50%時,病人常出現腦部缺血症狀,主要有頭疼、頭暈、耳鳴、記憶力下降、視物模糊,一側肢體麻木無力等症狀,俗稱小卒中。小卒中常反復出現,多自行恢復,這個特性麻痺了不少人。

小卒中不治,繼續發展就是卒中。楊國平說,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50%時,繼續吃藥,收效不大,即使暫時未發生卒中,大腦因長期供血不足,也會導致腦細胞萎縮、血管性癡呆等病。

當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70%,不論有無症狀,吃藥基本不能解決問題,只能尋求介入或手術。

年過四十,最好每年做個頸動脈超聲檢查

最後,倪新海主任建議,人過四十,每年可以花幾分鐘做個頸動脈超聲檢查,好好利用這個健康的“窗口”。相比心電圖等常規體檢項目,頸動脈超聲對心腦血管疾病的預警效果更早更明確。但頸動脈超聲對儀器和醫生的專業性要求比較高,需要去較大規模醫院的血管專科進行檢查。

(本篇摘自來源)

相關推薦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國人十大死亡原因中,高血壓性疾病在96年台灣區統計中排名第十名,且跟周邊血管阻塞、罹患中風、心血管疾病及腎衰竭的機會較高於一般人,由此可了解控制血壓的重要性。有鑑於,國人的飲食習慣大多偏鹹、都太過重口味,應該要做適當的調整。因此營養師也教大眾4招少鹽減鈉小撇步,以...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免疫力較差的民眾,碰到「生食」可要多加當心!台中一名三十三歲的吳姓男子,因罹肝硬化不自知,導致免疫力悄悄下滑,日前,中午與朋友聚餐,大啖生蠔美食,不料返家後開始出現發燒、吞嚥困難等症狀,緊急送急診後,竟確診遭海洋弧菌感染,因病情發展快速,遂又合併腦病變休克,急救後...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許多癌症已漸漸成為慢性病,過程中癌友及家人除了擔心醫藥費用及治療成效外,最為憂心的則是治療中引起的副作用,甚至有些患者可能因而排斥治療。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主任黃明賢醫師表示,過去ALK肺癌因尚未有針對此基因突變的標靶治療,使用化療的...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氣溫逐漸上升,腸病毒也跟著活躍,加上目前國內缺水問題嚴重,已有部分縣市開始實施限水措施,所以,為防民眾因缺水忽略手部衛生,進而增加腸胃道傳染病感染風險。  因此,疾管署提供了4大措施,幫助民眾在缺水的情況下,也能有效預防腸病毒及各種腸道傳染病: 1)...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