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不痛不理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迷思多

(健康醫療網/李義輝報導)簡小姐在四年前因雙腿膝蓋發炎疼痛無力,就醫後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之前,她可以拉二胡、做卡片,甚至擔任自然生態解說員。但隨著症狀惡化,行動不便,連刷牙、開門、扣釦子、動滑鼠等簡單動作,都做不了。

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風濕病醫學會共同發佈一份針對全球一萬多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所進行大調查。結果顯示,部分病友存有錯誤認知,例如,不曉得「此疾病引起的關節破壞,會導致殘障」。

不少病友不清楚「類風濕性關節炎造成的關節破壞是不可逆的」,甚至以為「只要不痛,就代表疾病獲得控制」,於是自行中斷治療,讓疾病更加惡化。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嘉哲無奈地說,部分病患錯誤以為不痛就是病情控制,而擅自停藥、減藥,也少回診。其實這是錯誤觀念,即使關節沒有腫痛,但如果持續發炎,關節仍舊遭受破壞。

蔡嘉哲理事長解釋,類風濕性關節炎為常見的慢性、全身性、發炎性自體免疫疾病,屬於全民健保的重大傷病之一。發病年齡多落在25至50歲之間,以女性居多。

大部份患者病情為漸進式發展,一開始覺得身體的關節活動逐漸不靈活,隨著疾病嚴重程度增加,產生對稱性的關節侵犯或慢性發炎,導致關節逐漸變形。

簡小姐就是典型個案,因為關節疼痛,連走路都成問題。所幸,隨著疾病妥善控制,她繼續工作,並重拾書本,在職進修餐飲與旅遊管理,為自己人生圓夢。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張棋楨醫師提醒,很多患者病人不覺得痛,外觀也不紅腫,以為病情已經妥善控制,但在超音波影像檢查下,就可發現發炎跡象。如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不會錯失治療的關鍵時機。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0017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到2021年,口罩成為防疫的日常必需品,也因此許多人選擇在這個時機,開始選擇踏入醫美保養的行列,進行五官的微調與肌膚的修復。醫美診所沈若蘭院長表示,詢問醫美療程的年齡層變廣,過去不曾進入醫美保養的民眾,因為有了口罩的掩護以及居家工作,...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指揮官陳時中表示,BNT疫苗將優先提供給學生族群,為此,指揮中心也規劃了由學校協助造冊接種的施打措施。面對校園BNT疫苗開打在即,引發全台網友關注。 《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最近3周內「BNT」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台灣人口結構正逐年老化,而髖部骨折的發生率也伴隨著老年人的骨質疏鬆症而逐年增加。老年人的髖部骨折和一般骨折的治療大為不同,老年患者常合併有慢性疾病,使用多種藥物,加上骨質密度及肌肉力量的不足,手術後無法早期復健活動,因此伴隨著較高的術後合併症及死亡率。根據我國的統計顯示,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當台灣疫情逐漸受控又逢中秋假期,大家生活慢慢回歸正常的同時,這段時間因為防疫宅在家的你,不管是線上上課還是WFH,很有可能早已習慣過著一邊做事一邊吃零食,整天抱著電腦或手機,最大運動量就是走路距離從房間到洗手間,長久堅持養身瘦身完全歸零。若是不想要見到哈哈鏡中的自己,中...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