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不痛不理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迷思多

(健康醫療網/李義輝報導)簡小姐在四年前因雙腿膝蓋發炎疼痛無力,就醫後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之前,她可以拉二胡、做卡片,甚至擔任自然生態解說員。但隨著症狀惡化,行動不便,連刷牙、開門、扣釦子、動滑鼠等簡單動作,都做不了。

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風濕病醫學會共同發佈一份針對全球一萬多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所進行大調查。結果顯示,部分病友存有錯誤認知,例如,不曉得「此疾病引起的關節破壞,會導致殘障」。

不少病友不清楚「類風濕性關節炎造成的關節破壞是不可逆的」,甚至以為「只要不痛,就代表疾病獲得控制」,於是自行中斷治療,讓疾病更加惡化。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嘉哲無奈地說,部分病患錯誤以為不痛就是病情控制,而擅自停藥、減藥,也少回診。其實這是錯誤觀念,即使關節沒有腫痛,但如果持續發炎,關節仍舊遭受破壞。

蔡嘉哲理事長解釋,類風濕性關節炎為常見的慢性、全身性、發炎性自體免疫疾病,屬於全民健保的重大傷病之一。發病年齡多落在25至50歲之間,以女性居多。

大部份患者病情為漸進式發展,一開始覺得身體的關節活動逐漸不靈活,隨著疾病嚴重程度增加,產生對稱性的關節侵犯或慢性發炎,導致關節逐漸變形。

簡小姐就是典型個案,因為關節疼痛,連走路都成問題。所幸,隨著疾病妥善控制,她繼續工作,並重拾書本,在職進修餐飲與旅遊管理,為自己人生圓夢。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張棋楨醫師提醒,很多患者病人不覺得痛,外觀也不紅腫,以為病情已經妥善控制,但在超音波影像檢查下,就可發現發炎跡象。如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不會錯失治療的關鍵時機。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0017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台灣持續新冠肺炎零確診,今(1)日農民準備6粒西瓜,象徵連續6天沒確診,隨著疫情降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有條件開放長照機構探視,醫院探視也將朝類似方向執行。同時,中華職棒已與指揮中心討論,共同擬定球迷開放入場計畫,距離民眾可以觀看球賽日子應該不遠。 長照機構探訪...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臺灣目前洗腎人數約有九萬多人,不論洗腎病患的發生率與盛行率長期以來都是世界第一,而且每年新增加洗腎個案仍有八至九千人。花蓮慈院每年照顧超過三千名花東區腎臟病患者,整合跨科別、跨專業提供腎臟病病人更多元的醫療資源,今年更通過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醫策會)「腎臟病照護品...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影響我們例行的上學、工作及生活作息,而疫情持續地延燒可能造成憂慮、焦慮、憤怒、恐懼等情緒問題,不僅大人會焦慮,孩子也會跟著緊張。有些孩子因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回學校上課擔心同學異樣眼光;或對畢業旅行取消感到失落,面對疫情,重視孩子的心理防護和重視不被感染同樣重要,我們可幫助...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你也在追求低鹽飲食的生活嗎,但明明吃得很清淡,卻還是有各種疾病纏身呢,根據《你的身體想要鹽》一書指出,其實一昧減糖並不會讓身體更健康,反而透過適量的攝取鹽量,幫助身體找回鹹平衡;作者金銀淑與張真起指出,人不只是要活下來,而是要活得更好更健康,因此唯有聽從身體的渴望攝取相...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