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不要把生命寄放在醫生那!:掌握醫療自主權,擁有人生圓滿的終點!

日本癌症放射科名醫近藤誠強力推薦:
「真正的醫生才會教你的『生活方式』!」

「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醫療,我希望大家不要抱著過度期待,縱使採用最新醫療技術,也未必能康復,因此不要隨便將自己的生命交到醫護人員的手上,而是要善盡自己身為『生命主人』的責任。」
——中村仁一

不依賴、不託付,掌握生命的主導權!
中村醫師站在身為醫生的角度,提出三大結論。

降低對醫療的過度信仰!
人生課題就是學習與疾病相處!
從醫療人員手中搶回死亡主導權!

與慢性疾病共存的時代,如何面對,是人生的課題!
實踐「接受和拒絕治療」的自主權,邁向平穩善終!

你是否對醫療的實態有所誤解?醫療的進步反而無法平穩善終?
中村醫師道出醫療前線的真相,帶你重新思考及面對生死課題!

醫療人員跟患者的「最好治療方法」不一樣!
真正的名醫,不講專業用語,會為病人著想!
老化無藥可醫,別對醫療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尊重患者本人意願不要讓積極治療變成折磨!
無視本人意願所進行的醫療行為是一種傷害!
面臨生死問題時,家人未必是最了解患者的!
「告知」是了解臨終患者及需求的重要關鍵!
患者有權利了解並且選擇正確且適合的醫療!
採用最新醫療技術進行治療,也未必能康復!
為了讓當下活得精彩,就必須正視死亡課題!

【肯定推薦】
◎李豐(安寧照顧基金會、李豐病理中心負責人)
◎林建德(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
◎陳炳仁(奇美醫學中心老年醫學科、緩和醫療中心主治醫師)
◎趙可式(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教授、台灣安寧療護推手)


作者簡介

中村仁一

1940年生,長野縣人。醫師,京都大學醫學系畢業。社會福祉法人老人安養中心「同和園」附屬診所所長、曾任職於財團法人高雄醫院院長、理事長等職,並於2000年2月轉任現職,同時設立「同治醫學研究所」,以收費方式提供「活法諮詢」、「健康諮詢」等。

1996年4月時,發起市民團體的「思考自己之死的集會」,2012年11月時,正式邁入第16年並已集會超過200次。著有《大往生:最先進的醫療技術無法帶給你最幸福的生命終點》、《生命自主:最先進的醫療是救命?還是延長痛苦?》等。 

不要把生命寄放在醫生那!:掌握醫療自主權,擁有人生圓滿的終點!
目錄

推薦序1人性化的醫者◎李豐
推薦序2 「安寧理念」是抉擇也是對生命的尊重◎林建德
推薦序3自求多福是病人的責任◎趙可式

不依賴、不託付,掌握生命主導權!
降低對醫療的信仰吧!
人生的課題就是學習與疾病相處
從醫療人員手中搶回死亡主導權

第一章 不要把生命交給醫生!

治療疾病跟傷口的不是醫生也不是藥物
無法康復的病非常多
症狀也是有意義的
擁有「不確定性」與「極限」的醫療
醫療必須有目標
醫療人員跟患者的「最好治療方法」不一樣
充分了解後,再同意接受治療
真正的名醫不講專業用語,會為病人著想
醫學博士與是否具備臨床能力沒有絕對關係
當「醫界」野狗的好處跟壞處
「我這條命就交給醫生了」,這是非常冒險的舉動
老化是無藥可醫的,別對醫療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不良老年」僅管對醫生暢所欲言吧!
「生病」正是讓我們省思人生課題的大好機會
威脅生活習慣病患者,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沒有「能完全把病治好」的專家
縱使是大醫院,能診斷出病因,也不保証能完全康復
如何幫助沒有康復希望的患者做好臨終準備是重要課題
面對它、接受它,不要為了與疾病奮鬥而活

第二章  臨終前掌握醫療自主權

「死」是如此安詳
「腹水消失」-癌症的自然死
用摔碗盤來穩定情緒
「只要住院……」的錯誤觀念
預防骨折比預防骨質疏鬆症還重要!
尊重患者本人意願,不要讓積極治療變成折磨!
平常應與身邊的人聊聊生死話題
與無法完全康復的慢性病共存
家屬應尊重患者臨終前的決定!
比起不斷健康檢查,更應改變生活習慣
醫生並非人生的專家
坦然面對結果,相信自己的決定!
無視本人意願的醫療行為是一種傷害!
爺爺奶奶是我重要的家人
醫生的用字遣詞可能會影響病患的病情,應小心謹慎!

第三章 如果可以選擇,我想死於「癌症」

任何死亡方法都有意義
為什麼我想死於「癌症」?
治療疾病主要是靠自然治癒力
殺死細胞的抗癌藥劑,也可能會讓家屬深受其害。
精神面的安定可以提高自然治癒力
面臨生死問題時,家人不一定是最了解患者的人
如何與已知自己罹癌的患者相處
有時體貼反而會讓患者覺得自己被孤立
就算沒有告知,患者也會察覺。
「告知」是了解臨終患者需求的重要關鍵!
從「死亡」中學會「活著」

第四章 醫療決定權在自己手裡!

改變「交給醫生就對了」的想法,掌握醫療決定權
醫生必須告訴患者「醫療有一定程度的危險性」
醫療並非萬能
患者有權利了解與選擇正確且適合的醫療內容
了解藥物副作用,不要讓用藥反成藥害
服用新藥時,也要留意是否有副作用
教學醫院也是研究教育機關
不要過度依賴「保健食品」
手術與同意書的重要性 
關於拒絕輸血
看護行為也要尊重本人意願哈哈

第五章  該如何迎接生命最後一天的到來?

如果希望自然死的話
孤獨死是理想的死法
我選擇臨終時,不叫、不搭救護車
關於「在宅往生」這件事
採用最新醫療技術的治療,也未必能康復!
往生時就讓他們一路好走
住院治療容易忽略出院後的生活
關於平靜安詳的「自然死」
重新思考送終的意義
安樂死與慈悲殺人
臨終前該急救嗎?
關於腦死
關於器官移植
遺體是屬於家屬的嗎?
尊嚴死的法制化
對我來說,手術比癌症恐怖
「生前意願書」的重要性
我的「預立醫療指示」
60歲開始回顧自己的人生,思考死亡這件事
跟年邁的家人一起為告別作準備
為了讓當下活得精采,就必須正視死亡課題!

 

不要把生命寄放在醫生那!:掌握醫療自主權,擁有人生圓滿的終點!
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醫療,我希望大家不要抱著過度期待,縱使採用最新醫療技術,也未必能康復,因此不要隨便將自己的生命交到醫護人員的手上,而是要善盡自己身為「生命主人」的責任。
──中村仁一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腦瘤可能來得無聲無息,尤其是腦幹腫瘤,甚至有人在睡夢中一覺不醒,送醫才知道是腦幹腫瘤破裂要命,面對如此兇惡的「顱內惡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外科主任林文雄提醒,腦幹腫瘤較少以頭痛來表現,完全取決於腫瘤壓迫到哪對腦神經而出現功能異常,較常見的是複視、步態不穩及...

閱讀詳情 »

▲右下顎智齒拔除後乍看似傷口發炎,取樣化驗後竟是口腔癌。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小小智齒竟會釀成口腔癌!18歲的游同學就因為右下顎疼痛到牙醫診所就診,X光檢查發現,右下智齒因無法正常生長,有發炎情形,不過,拔除智齒之後,長達2個月時間,傷口仍持續悶痛並伴隨麻刺感,消炎止痛都不見效,最後轉診...

閱讀詳情 »

【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打鼾一直是許多人的夢魘,不僅自己深受其苦,枕邊人或家人也連帶不得好眠!新竹馬偕醫院提醒,睡眠是人類的基本需求,睡眠品質的好壞會直接影響日常生活和健康狀況,若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問題的民眾,建議至耳鼻喉科做進一步的檢查與評估,若曾經接受治療,仍飽受打鼾之苦,也應盡早就醫,及時接受...

閱讀詳情 »

【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知名導演明金成驚傳因心肌梗塞猝逝,促使民眾關注心血管疾病預防,深怕突如其來的「隱形殺手」造成家庭遺憾。東元綜合醫院心臟加護中心主任林育伸醫師提醒,近年來心肌梗塞有年輕化的趨勢,千萬不要掉以輕心,應提高警覺並及早建立動脈硬化預防觀念。尤其近年來,精壯健身風氣夯,林育伸醫師提醒...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