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內外科合作 心衰竭治療新趨勢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對嚴重心衰竭的患者來說,單純接受藥物治療,一年存活率只有不到50%!遠遠低於攝護腺癌。而心臟移植雖是治療心衰竭最有效的方式,但受限於器官捐贈不足,許多患者常等不到移植機會。因此,目前醫界普遍傾向透過內外科團隊合作,以傳統藥物及心臟手術、搭配機器輔助以及心肺移植等方式,多管齊下,提高心衰竭患者的存活率!

成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阮俊能醫師表示,心臟衰竭是一種臨床徵狀的表現,是心臟因充血功能(舒張性功能)失調或收縮功能故障,無法提供足夠的血量供應身體部份器官,導致這些器官功能發生問題而死亡;最常表現在骨骼肌(容易肌肉疲勞)、肺部(運動甚至休息時呼吸困難)或腎臟(體內鹽分及水分堆積)。

根據國健署統計資料顯示,心臟疾病連續12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前五名,平均每十萬人口中,就有約50人死於該疾病;加上國人平均壽命日益延長,罹患心臟疾病的人口比例也持續增加,心臟衰竭無疑已成為心臟疾病中最重要的課題。

阮俊能醫師進一步說明,心衰竭初期,人體的各種代償機制還能維持身體其他器官的生理功能,因此早期往往沒有徵兆;但日積月累後,這些代償機制反而會逐漸對心臟造成二度傷害,造成心臟功能喪失。

治療上,由於目前健保醫療費只有補助短期心室輔助器、並不補助長期心室輔助器或人工心臟,因此患者必須自付至少300萬元以上的費用,購買葉克膜、心室輔助器、全人工心臟或主動脈內幫浦等設備。

而心臟移植雖是心衰竭患者重生的良方,但礙於台灣器官捐贈明顯不足,僧多粥少下,很多患者常在等待移植的過程中就不幸死亡。

所幸近年來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心臟衰竭的治療方式越來越多樣化,透過內外科團隊合作,整合傳統藥物、心臟手術和機器輔助以及心肺移植,以團隊方式為病友設計適當的治療計畫,成為目前醫界普遍使用的治療方式。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2417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中山醫學大學精神科教授賴德仁教授和亞洲大學心理系講座教授兼副校長柯慧貞教授共同主持的“社會安全網跨域專家論壇”,主要是因應「化危機為轉機:如何不讓鐵警李承翰枉死?」事件,透過MSTeams,由各專家們及精神康復代表作跨領域視訊討論,共同提供寶貴意見及未來努力的方向。因思...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2018年10月衛福部將《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送進行政院,相關生技產業都引頸期盼,希望能儘速在立法院3讀通過,台灣能開啟再生醫療時代,但該法在立法院無法獲得共識,上個會期結束未能3讀,衛福部食藥署已重新將修正法案再次送到行政院,希望能儘速提至立法院交付3讀。 食藥署...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疫情期間,不能到遊樂園、不能參加大型活動,你和家裡的孩子,是否看電視、看電腦、玩手機的時間也變長了呢?無形中使得眼睛負擔越來越大。然而,依據國健署2017年統計,臺灣的小一學童已有20%患有近視,到了小六近視比例竟高達7成,這麼小就得到近視,長大之後成為高度近視的機率就...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新竹報導】1位年僅22歲的男性日前因為慢性咳嗽到住家附近的地區醫院就診,經過影像檢查後,轉診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胸腔科就醫,經過醫師詳細問診之下,發現這位年輕男性的吸菸史已長達10年,菸量幾乎每天1包,持續乾咳了1個月但沒有痰、發燒或呼吸困難,但是有拉肚子,1個月內體重就減輕了2公...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