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友善「微粗糧」 演譯好食光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圖/文:陳聖傑

糙米是「粗糧」、白米是「細糧」,但很少人聽過「微粗糧」名詞,「粗糧」被營養學家視為很有價值的農糧,建議多食用因為它含有許多人體所須寶貴微量元素:例如糙米、玉米、高粱、薏仁、蕎麥等,這些粗糧過去一直被人們忽視,主要原因為粗糧不好吃很難煮,對有些胃弱者過度食用可能影響消化等;已精緻過的「細糧」如白米雖然口感較佳,但最重要的營養素卻被移除掉,所剩價值為澱粉質和少量營養素而已,過去為解決粗糧在生活上應用限制,烹飪家想出幾種料理方法1.粗糧與細糧共同烹食(以降低比率)。2.粗糧細化(如穀粉)。3.料理成地方特色食品(烹飪調味)。以上三種為生活中常見方法,什麼是「微粗糧」呢?將「粗糧」微膨化代替細化並保留粗糧營養素。

膨化食品起源60年代,為食品界掀起了萬丈旋風至今魅力不減,但這類食品定位在「休閒食品」,因此,它含高油脂、高鹽、高糖與高熱量,甚至為求好滋味內含許多添加劑等,常見的膨化薯條、爆米香、玉米條或玉米片等最為人所詬病,過去也曾經檢測出含鉛、鋁等重金屬案例,在經濟起飛的年代企業追求利潤,卻忽略了營養素和食品安全概念,近年來消費者意識抬頭讓許多食品業者感受社會責任的重要,開始研發「友善農糧」膨化技術,他們使用認證「有機農糧」100%為原料,不再追求好口味而是追求原味,保證不添加任何人工添加劑,千禧年後膨化食品正式進入「友善農糧」非油炸時代,為友善農糧開啟新的紀元。
友善「微粗糧」 演譯好食光
台南老街有名的蝦餅過去用油炸方法製作,現在蝦餅用膨化方法生產,無須油炸和人工添加劑,更保留原有香味和營養素,目前市場各類膨化食品種類繁多,主要分成:1.主食穀類。2.豆類/薯類。3.蔬菜/魚蝦等。我們以微膨化食品主食穀類為例,五穀粗糧最營養大家都知道,但難吃、不易料理難消化為最大限制,如將五穀粗糧「微膨粗糧」後,它除了可保留粗糧的微量元素外,還解決了難吃和不易烹煮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胃弱者也能吃(微膨化糙米和玉米等),使用粗糧生產微膨化農糧,還可避免重金屬汙染風險,因為過去國內外檢測出的含重金屬膨化食品,大多是在加工過程中受外物所污染,例如披覆巧克力或奶油等常檢測出重金屬,但微膨化農糧就較為安全。
友善「微粗糧」 演譯好食光
有機農糧「微膨化」後,具有「純粗糧」概念又美味可口,現有技術已無須添加人工調味料較為安全,膨化農糧體積變大相對熱量降低,也較符合養生健康概念,例如微膨化玉米,可以當點心或早餐吃,所含「粗纖維和膳食纖維」對新陳代謝很有幫助,也可搭配鮮奶或豆漿很適合肥胖者食用,具飽足感讓生活更輕鬆,尤其對「3C族群」重度使用者很有用,因為玉米所含高「葉黃素和玉米黃素」是護眼食物,發展「微粗糧」也具地球減碳作用,顯然「微粗糧」科技必將演繹好食光。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相關推薦

雙側全耳石脫位症 躺平轉頭就暈眩 暈眩通常病因: 神經科門診有許多主訴頭暈的病患,我們發現有很多人服用了不必要的「抗暈眩」藥物,或是引用了錯誤的訊息,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 頭暈的輕重因人而異,有些人只是「昏昏的」,「浮浮的」,或是「頭重腳輕」,比較厲害的暈眩指的是感覺周遭環境或身體在旋轉,更嚴重的話...

閱讀詳情 »

副總統陳建仁是國際公衛專家。(圖/取自陳建仁臉書) 優傳媒記者胡智凱/台北報導 我國副總統陳建仁是國際公衛專家,他今(6)日下午在臉書上用簡單數學講解隔離防疫的重要性,並向正在居家隔離的人們致敬。 陳建仁說自己日前和兩個外孫談起隔離的重要性,假設1個被感染的同學會傳給3...

閱讀詳情 »

▲(照/翻攝自劉真臉書)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標舞女王」劉真因心臟問題開刀,沒想到手術發生狀況,傳出先後靠葉克膜、心室輔助器搶治,甚至得等待換心,外界關注一直不斷,更有部分媒體幾乎天天以「知情人士透露」或「獨家」等方式報導其病情,甚至屢傳死訊,台北榮總今(6)日首度打破沈默,發出20...

閱讀詳情 »

資深媒體人黃智賢在臉書發文,提出6點批判陳時中。(圖/取自黃智賢臉書) 優傳媒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 台灣新冠肺炎處置受到國際肯定,不過,資深媒體人黃智賢今(6)日在臉書發文,以「偉大的陳時中」為題,直指陳時中「說謊」、「隱匿疫情」,遭網友怒嗆、灌爆臉書。 中央流行疫情指...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