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嚇人!竟有人「吃這個東西」來養顏美容!真相是這樣的...

嚇人!竟有人「吃這個東西」來養顏美容!真相是這樣的...

(本圖翻攝自ekhou3a)

吃胎盤有什麼好處?吃胎盤在生活中已經是見怪不怪的事情了,美容女王大S就說過自己經常吃胎盤。那麼吃胎盤有什麼好處?下面一起來看看專家的說法。

 

胎盤是母體與胎兒間進行物質交換的器官,是胚胎與母體組織的結合體,是寶寶的生命之源。它附屬在子宮上,獲取營養和氧氣,再供給體內的寶寶。胎兒分娩後,胎盤也會被排出。

 

嚇人!竟有人「吃這個東西」來養顏美容!真相是這樣的...

(本圖翻攝自微信,下同)

胎盤也是一味中藥,學名叫「紫河車」,在傳統醫學中還被稱為人胞「或胞衣」。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胎盤含蛋白質、糖、鈣、維生素、免疫因子、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等,能促進乳腺、子宮、陰道、睾丸的發育,對甲狀腺也有促進作用。

 

1、治療婦科疾病:臨床上,胎盤用於治療子宮發育不全、子宮萎縮、子宮肌炎、子宮出血等婦科疾病。還有些女性為了美容而服用胎盤,也有一定的療效。

 

2、對肺結核、支氣管哮喘、貧血等亦有良效,研末口服可預防麻疹或減輕症狀。

 

3、對於腎氣不足,精血虛虧,陽痿遺精,腰酸耳鳴,肺腎兩虛,喘息短氣等疾病也有非常顯著的療效。

 

總之,胎盤對於一些體質虛弱的病人、老年人、女性具有滋補的功效。

 

嚇人!竟有人「吃這個東西」來養顏美容!真相是這樣的...

但是,人體內部講究陰陽協調,健康人如果不適量服用,不僅不能起到滋補效果,反而會使得體內陰陽失調,干擾正常的內分泌,對健康造成危害。

 

胎盤是「藥」而非「補品」,下藥就需對症,沒有相應病症自然不用吃。另外,紫河車是經過加工處理的,目前尚沒有明確的研究能支撐直接食用熟胎盤對人體有特殊功效。

 

嚇人!竟有人「吃這個東西」來養顏美容!真相是這樣的...

 


那麼胎盤要怎麼吃呢?下面推薦兩款胎盤食療方,一起來看看。

 

胎盤食療方

 

1、胎盤蓯蓉飲

 

胎盤粉6g,肉蓯蓉、菟絲子、淫羊藿、當歸各10g,枸杞子15g。除胎盤粉外,其餘均煎水取汁,加紅糖煮沸。分3次飲,每次送服胎盤粉2g。

 

本方以胎盤補腎益精,淫羊藿、蓯蓉、菟絲子被腎陽、益精,枸杞子、當歸補肝益血。用於腎陽虛,腎精不足,婚後久不受孕。

 

2、胎盤肉丸

 

胎盤1具,豬肉250g,黨參、黃芪各30g。胎盤、豬肉剁成肉泥,加鹽、生薑、胡椒、醬油、水澱粉等調勻,做成肉丸,加水煮湯;參、芪水煎取濃汁,於肉丸近熟時放入,並放少許綠葉蔬菜和調味品。

 

本方以胎盤,豬肉補益精血,黨參、黃芪補氣以益血。用於氣血虛弱,經閉。亦可用於產後體虛,乳汁不足。

 

正確的食用胎盤具有延緩衰老的作用,但是如果處理不好的話就會給身體健康造成傷害,所有說吃胎盤一定要適量,可以先諮詢醫生,正確食用胎盤。

注意事項

1 適合體質虛弱氣血兩虛和腎氣不足的人,陰虛火旺的人不宜食用

2  可以打粉直接裝膠囊裡服用

3  用量 :純胎盤粉沒錯2到3克裝膠囊裡就是3到5個

「本文轉載自微信」

更多精彩文章:

震驚!20歲年輕人的肺全部爛掉!只因連續7年一直去這個地方.....

 

嚇人!竟有人「吃這個東西」來養顏美容!真相是這樣的...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田柏升報導】美豬美牛將在2021年元旦起開放進口,未來吃烤肉安全嗎?民眾憂心瘦肉精肉品安全性,其實只要攝取的肉品瘦肉精在最大殘餘容許量範圍內,透過尿液或排泄物代謝就可排除體外,不過若是食用過量,也有可能產生不良心臟效應。衛福部嚴定殘留容許量 吃下1500公斤萊劑豬肉恐有副作用本次開放進...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新增2例本土登革熱病例,均為50多歲男性,分別居住桃園市八德區大同里及新北市三峽區五寮里。其中桃園市八德區個案有新北市三峽區五寮里活動史,9月23日發病,9月24日進行接觸者採檢,因檢出PCR陽性確診;新北市三峽區個案曾於9月16日進行接觸者採檢,結...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7)日以「民主防疫 感謝有你」為題,由蔡英文總統親自頒發「防疫獎章」予全國44位對防治新冠肺炎有貢獻代表,同時公開紀錄片,行政院院長蘇貞昌強調,台灣用民主與科學防疫,加上指揮中心不眠不休,表現出好成績,蔡英文則說,資訊公開透明,讓我們守住國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大腸癌已連續12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現代人三餐外食應酬多,擔心腸胃鬧脾氣,定期安排腸胃鏡檢查揪出病灶,內視鏡檢查是最直接的工具。然而,腸胃鏡檢查具有侵入性,讓不少人相當恐懼,根據國泰健檢2019年度資料顯示,每年有將近2萬民眾願意做無痛腸胃鏡檢查,利用NBI窄頻影像內視...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