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增加每日「活動量」 可達運動效果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現代人生活忙碌、工作緊張,身體活動量少,許多上班族深怕平時不運動無法保持健康,到了週末卯起來運動想把一週份補足,反倒造成運動傷害。物理治療師提醒,不一定要作激烈運動才算有運動到,其實增加每日的「身體活動量」也可達到運動效果。

開業醫診所物理治療中心組長蔡佩玲指出,身體活動是指任何形式的身體移動,當身體活動量越高、能量消耗越多,也越能改善與促進健康。且身體活動量是可以累積的!若要讓身體活動與運動有相同效果,每週需累積15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1分鐘的費力身體活動等於2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但每次活動至少維持10分鐘以上,才能列入累積。

蔡佩玲說明,能促進健康的身體活動類型可分為四大類:有氧適能活動、肌肉適能活動、柔軟度活動、平衡協調活動。有氧適能活動以大肌群的運動為主,包含中等費力身體活動,如一般速度騎腳踏車、攜帶有點重的物品走路、費力的家務、下山健走、下樓梯等;以及費力身體活動,如跑步、上山爬坡、上樓梯、快速騎腳踏車、打球、搬運重物。

肌肉適能活動是指肌肉在負載重量時完成反覆動作,生活中可藉由提或搬重物、爬樓梯、跳繩、伏地挺身或抬腿等達成;在健身房則運用彈力帶、啞鈴、腿部推舉機、胸大肌推舉機、背部伸張機等。

柔軟度活動是透過伸展拉筋增進關節及骨骼能夠活動的最大範圍,包括伸展運動、毛巾操、瑜珈、皮拉提斯等;平時可在久坐後伸展手臂、肩頸,以及運動前做暖身操。

平衡協調活動指穩定身體重心以及隨意操作身體的能力,日常可做些平衡步行,(如倒退、側邊、以腳跟或腳趾步行)、原地踏步、動態平衡訓練等。

蔡佩玲呼籲,民眾可先檢視自己的身體活動量、每週活動的頻率,若有不足,在生活中增加每日「活動量」,例如少搭電梯多走樓梯、騎腳踏車上下班、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久坐後作伸展運動等,並養成習慣,長期下來就可達到維持及促進健康的效果。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8932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23歲陳姓正妹近來飽受臉頰紅腫及滿臉膿皰之苦,原以為是青春痘作祟,但擦藥、砸大錢買化妝品保養都未改善,就醫檢查後發現有大量蠕形蟎蟲寄生毛孔,確診為「酒糟性皮膚炎」,所幸經以藥物治療、改善生活及飲食習慣等多管方式齊下後,終於度過蟲蟲危機,讓她有「臉」見人。 酒糟性皮膚炎 ...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55歲的林女士,小便顏色深黃、解尿熱痛的情況也逐漸加重,甚至變得頻尿,但每次解尿量都不多,也出現輕微發燒的現象,在家人的陪伴下至泌尿科就診,經診斷為「泌尿道感染」,服用抗生素治療後,尿液檢查雖然顯示為無菌狀態,但小便時的熱痛感一直沒有改善。 患泌尿道感染 女性比男性多 ...

閱讀詳情 »

我們都當過學生、考過試,回答過無數的選擇題。有認真唸書的時候,可以直接選出正確答案。而不怎麼確定的時候,靠著刪去法,刪掉一些荒謬、故意引人上當的選項,也能得出答案。演繹生命也是一樣。 ▲ 洛桑醫師提供幾個「找自己」的方法,祝福你與最高版本的自己,早日團圓。(圖:pixabay)  ...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44歲的阿國高中開始即因幻聽、被害妄想之思覺失調症干擾而反覆至急性精神科病房住院,至今已逾20年,直至規律服藥治療,穩定精神症狀後才出院,並改為居家治療;惟生活鬆散,經醫師轉介至奇美醫學中心樹林院區日間照護病房接受職能治療。 學習職場人際 病友就業有希望 經過精神醫學部...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