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居家牙齒美白重點整理|全民愛健康 潔牙篇3

居家牙齒美白重點整理|全民愛健康 潔牙篇3

每個人因為牙齒清潔程度或飲食習慣的不同,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黃牙的問題,該如何才能改善呢?辰品牙醫黃雅甄醫師提出居家牙齒美白4大重點,首先依照個人需求選擇合適產品,其次留意能貼合齒面的載具,並遵照產品使用時間與方式為佳,若有牙齒健康相關問題,建議先諮詢專業人員。健談圖文整理居家牙齒美白重點項目,正確使用才能健康美白。

 

居家牙齒美白重點整理|全民愛健康 潔牙篇3

 

 

坊間有許多標榜牙齒美白的療程與居家美白產品,該如何選擇才好?掌握正確的居家牙齒美白原則,才能美得很健康唷!

 

一、視個人需求選擇合適的產品:

首先,應先考慮個人需求,想要長時間維持牙齒白淨,除了要注意飲食內容,並做好日常牙齒清潔外,建議可選擇深層長效型的居家美白產品來清除色素沈澱;若只是約會前的急救或是飲食過後想要避免色素沈積,則可運用日常維護型產品,來加強局部的美白效果。

 

深層長效型產品:

主要藉由與齒面貼合的載具(如牙托、貼片等)搭配美白藥劑,讓藥劑停留在齒面上約30分鐘,讓藥劑深入牙齒與齒縫進行美白,一次使用約需7天週期。然而,依照個人飲食習慣與日常清潔維持不同,美白效果約可維持半年至一年不等。

 

注意:由於深層長效型美白商品主要是經由藥劑作用來美白齒面,因此,選購時應注意載具是否能讓藥劑均勻、緊密貼合於齒面,也要盡量避免口中唾液干擾美白藥劑活性,才能達到較好的美白效果。

 

日常維護型產品:

主要透過美白棒、美白筆,讓藥劑停留在齒面約30秒至1分鐘,以達到局部牙齒表面美白的效果。但由於藥劑接觸牙齒的時間短、容易受到唾液干擾,較適合作為日常維護使用。

 

注意:由於日常維護型產品大多是以筆類或是棒類刷頭的直接接觸齒面,建議可選擇單次使用的商品,避免藥劑成分氧化而影響效果。

 

二、選擇能均勻貼合齒面的載具為佳:

居家牙齒美白的效果,除了慎選合宜的美白藥劑外,選擇能均勻貼合牙齒齒面的載具也是關鍵之一。牙托型的產品可讓藥劑深入牙齒與齒縫,並能隔絕唾液污染,能達到較好的美白效果。

 

三、遵循建議使用劑量與停留時間:

美白藥劑的使用量與停留時間並不是越多或越久效果就越好,一般而言,美白藥劑的活性在前30分鐘活性最佳。在使用上,應遵循產品指示,使用正確的劑量與停留時間,才能健康美白。

 

四、牙齒美白前建議先由醫師評估:

若確切遵守使用劑量與時間,居家美白產品適用於改善食物色素沈積的外因性黃牙。若是擔心自己的牙齒狀況,建議可先諮詢牙醫,確認自身牙齒健康狀況是否合宜;若有蛀牙或嚴重牙周病者,應經專業醫師治療後再進行美白。此外,兒童、哺乳中婦女與孕婦皆不宜使用。

 

牙齒美白相關問題,建議諮詢「牙科」

 

圖文創作:健談

專家諮詢:辰品牙醫診所院長 黃雅甄醫師

 

延伸閱讀:

【如何正確刷牙】 http://www.havemary.com/article.php?id=3067

【洗牙的重要性】 http://www.havemary.com/article.php?&id=3062

 

如果有任何問題,歡迎來信指教,感蝦哩

 

 

喜歡健談,可以給我們一個讚,

比喜歡更喜歡,可以按下分享,

超喜歡健談,請告訴親朋好友。

健談 havemary.com 用健康漫畫方式,帶你簡單瞭解正確健康概念與疾病,讓大家一起漫漫健康~想看每日最新健康資訊嗎?請上健談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avemary
居家牙齒美白重點整理|全民愛健康 潔牙篇3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北市針對設籍在台北市的重大傷病、罕見疾病、低收入戶及第3胎以上的家庭兒童提供有「兒童醫療補助」,針對不同補助對象,享有門診、預防保健、急診及住院等不同的補助,台北市衛生局今(11)日表示,每年補助就醫人次已達20萬人次,且已全面「無卡化」上線,醫療院所只須透過身分證...

閱讀詳情 »

二○一四年感恩節之後的週末,湯姆的收件匣出現一封電子郵件。他瞄一眼就知道是垃圾信件,一封承諾能扭轉人生的廣告信。 信中說明,只要湯姆立即註冊,就會收到他們的祕密「特殊飲食法」,然後就能在一個月內減輕體重、擺脫糖尿病藥物,且生物標記都能回歸正常水準。 湯姆把游標移到「刪除」按鈕上,不過無效退費的保證吸...

閱讀詳情 »

今健康/郭家和 冬天腋下狐臭更濃郁? 當心穿太多加重臭汗症 近年冬季皆有霸王級寒流,民眾以為低溫有助減少腋下「臭烘烘」的困境。然而,冬天穿戴厚重衣服,依然會造成體臭、汗臭、狐臭揮之不去。萊佳形象美學診所整形外科醫師薛榮華指出,狐臭或臭汗症的原因,來自於人體腋下的「頂漿腺」分泌過度旺盛。臭汗問題通常...

閱讀詳情 »

高血壓 提到高血壓,得先花點時間討論一個觀念。高血壓不是一種「病」,而是人體表現出來的一個「症狀」,它本身不是人體出問題的源頭。 目前西醫學認為,九○.九五%的高血壓為「原發性」,意思是不知道真正的病因,只能從各種可能誘發的因素來旁敲側擊,譬如體重過重、壓力過大、酗酒、不運動、食物過鹹等;只有不到一...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