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工作、家庭兩頭燒,現代女性易罹退化性關節炎

工作 家庭兩頭燒,現代女性易罹退化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許家瑋/採訪報導)現代婦女總是身兼多職,工作家庭兩頭燒,工作上大多需穿著高跟鞋、或蹲、或久站,回到家也無法適當休息,久而久之膝蓋也出現狀況,往往膝蓋已疼痛不堪,經就醫才知退化性關節炎發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復健科主任杜育才醫師解釋,由於軟骨內的諸多結構性蛋白會因年齡增長而變化,使得分解大於合成作用,當關節軟骨的磨損越來越嚴重、軟骨修補功能跟不上破壞速度時,退化性關節炎就會出現。 

男、女生理構造有差異 女性較易造成膝蓋負擔
事實上,退化性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關節疾病,盛行率會隨年齡而增加。根據研究顯示,年齡大於65歲的人口中,超過一半以上患有退化性關節炎;值得注意的是,在45-55歲之間的男女罹患比例並沒有顯著差異,但過了55歲,女性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盛行率則相對高。對此,杜醫師提出3種看法:
1) 女性因生小孩的天職,先天骨盆較男性寬,這樣的力學因素對膝蓋未必有利。
2) 女性的肌肉力量普遍較男性差,較無保護關節效果。
3) 有研究指出,雌激素與骨質和軟骨代謝相關。由於更年期過後會加速軟骨退化,而雌激素有破壞軟骨的作用,含雌激素高者較可能引起退化性關節炎,但是此一說法仍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職業影響膝退化?長時間蹲、跪、久站要注意!
而職業是否會加劇退化性關節炎產生?杜醫師說明,職場上若有長時間蹲、跪、久站、提重物及穿高跟鞋等情況,的確會造成關節退化的可能;另外,對於長期從事衝擊性的運動(如:羽毛球、慢跑、籃球等),或不愛運動、肌力不足的人也會產生影響。他進一步說明,人體各部位器官環環相扣,若膝蓋問題,長期下來,相關的力學構造像是腰部、腳踝、髖關節等都容易出現問題。

退化性膝關節炎治療方式多 無單一黃金準則
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杜醫師建議,當出現初期症狀時,建議先採取物理治療(電療、冷熱敷、超音波、低能量雷射、震波等)及適度的運動和減重;假使物理治療仍無法得到緩解時,則可聽從醫囑使用藥物治療,如口服止痛藥(非類固醇消炎劑)。但需注意,長期服用止痛藥可能會有腸胃出血等副作用,使用前仍需請醫師評估診斷。

多吃蔬菜水果等含豐富抗氧化劑的食物能減輕自由基對關節破壞;Omega3脂肪酸可以抑制前列腺素作用,減輕關節發炎,可從深海魚攝取;全穀類、柑橘類、綠茶等含有生物類黃酮能增強關節內膠質功能;另外,杜醫師強調,沒有任何一種食物或保健食品吃了退化性關節炎就會好。有研究認為葡萄糖胺及軟骨素可能有幫助,其中,葡萄糖胺又可被分為3大類,不同類別功能皆不同,僅有硫酸鹽葡萄糖胺為國內核准為指示用藥,以實證醫學來說,葡萄糖胺相關產品之療效爭議大,建議民眾服用前,諮詢醫師或藥師專業建議,且不宜攝取過量。

此外,針灸、乾針治療、注射治療(如:玻尿酸注射或增生療法)也是治療方式之一。杜醫師表示,玻尿酸有關節潤滑作用,有專家認為可以營養軟骨及降低發炎,臨床使用發現,約7成以上的病人覺得有改善症狀。但對於在關節內或周邊韌帶肌腱注射類固醇的方式,仍持保留態度。至於增生治療,經由注射方式將增生藥劑打到骨頭與韌帶筋膜交界處(附著點),目的是修補受傷、退化、鬆弛或癒合不佳的肌腱韌帶,重新製造發炎修補再生的過程,增生療法能增加軟組織強度,減緩疼痛,重建正常的生物力學,但是,其療效仍有待高品質的醫學研究支持。同時提醒,若上述治療皆無法改善退化性關節炎,或膝蓋骨頭壞死等嚴重的患者,可再進一步考慮手術治療。

減輕膝蓋負擔3秘訣:飲食、運動、減重
針對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的方式,杜醫師強調,首先須解除疼痛,也要避免關節過度使用,減少對關節造成傷害的因素,如:過度的劇烈活動及體重過重等,以減緩進一步病變。建議民眾,除了要接受治療(藥物、復健、注射治療等)外,規律且適當的運動(如:股四頭肌訓練等肌力強化運動、有氧運動、伸展運動等),才是維持或回復正常關節功能的不二法門。

【更多精采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近年來不論國內外,紛紛掀起一股路跑、騎自行車等運動風氣,而適當的運動不僅能幫助提升免疫力、臟腑力,更能有效預防預防疾病、肥胖的發生率,但若忽略了運動前的飲食攝取,就有可能會使身體產生不適、脫水等現象,恐怕既無法達到健身、減重的效果,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因此《優活...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隨著運動風氣的興起,以致有越來越多民眾藉由跑步等方式進行減重,但你知道嗎?並不是只要流汗,亦或者運動後不要馬上吃東西,就能有助於減重效果,反而是要持續運動30分鐘以上,且運動後進食含有蛋白質的食物,才能幫助快速恢復體力、增加肌肉。 掌握黃金時機 恢復身體最佳狀態 ...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民眾普遍都能認知,每日鈉攝取量若過高,將容易罹患各種心血管疾病,但對於每日鈉攝取量的多寡與定義,各界似乎都還有待商討,日前,國外一份最新的研究指出,鈉攝取量過高或過低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但此研究卻顛覆過往所認定的鈉攝取基準量,並且建議每日鈉攝取量應落在三至六公克之間...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使得現在肥胖問題越來越嚴重,不只有大人,連小孩也都一樣,且根據統計指出,目前台灣人口比例正逐年增加中,日前英國有項研究指出,若體重過重恐會增加10種常見的癌症風險,因此提醒各位民眾,肥胖已不單單只有外表受到改變,就連身體也會受到影響。 BMI與...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