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心房顫動恐引發中風、心衰竭 1/4患者沒發現

心房顫動恐引發中風 心衰竭 1 4患者沒發現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一名年約60歲張先生(化名)平常生活規律,雖然有高血壓,但正在用藥控制,有天穿鞋,感覺腳步有些腫脹,以為是高血壓藥副作用或腎不好,沒有注意,持續幾天,張先生開始感覺心臟出現「碰碰跳」感覺。

輕忽心房顫動症狀 差點需要換心
張先生就醫後,確診罹患心房顫動,由於忽略症狀沒就醫,症狀已由「陣發性」惡化至「持續性」。就診時,心臟收縮力下降至正常人的一半,並產生嚴重心衰竭併發症,陸續住院兩、三次,差點需要進行換心手術。後來張先生接受心律不整藥物治療,心房顫動、併發症都獲得控制,心房顫動也沒有持續惡化,出院後逐漸恢復正常生活。

心房顫動確診 平均延誤2.6年
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應湘醫師指出,心房顫動的可怕之處,在於症狀很容易受輕忽。約四分之一患者在診斷前完全不知道自己罹病。大型國際研究也發現,患者從症狀出現到確診、接受治療,平均約延誤2.6年。有些患者常把心房顫動症狀誤以為只是緊張焦慮或恐慌症發作。因此患者千萬別輕忽心悸、心跳加速、不規則等症狀。通常有這些症狀時,可能是心房顫動這個「無感」心病造成。

心房顫動不治療 急重症、死亡風險暴增2至5倍
心房顫動的症狀包括心悸、心跳很快、胸口不舒服、疲倦或虛弱、天旋地轉的頭暈甚至昏倒、胸悶痛或呼吸困難及短促。初期這些症狀可能在發生後數天就自動消失,這時患者的心房顫動還屬於早期陣發性階段,李應湘醫師表示,這時如果延誤診斷、治療,很容易惡化成永久性心房顫動。一旦到這階段,因心血管事件、住院、失能或死亡機率就會暴增2倍至5倍 。

及時用藥治療 大幅減少中風、死亡機率
心房顫動患者若及時接受治療、用藥控制,中風、心血管急重症風險就會大幅下降。國際研究顯示,新一代抗心律不整藥物可減少24%因心血管問題住院、整體死亡風險,並降低34%中風機率。德國一項結果也顯示,心房顫動患者常因暈眩虛弱、疲累或容易走路無力、氣喘吁吁,生活品質也不好,在以新一代心律不整藥物控制6到12個月,多數病患感覺生活品質改善。醫師也提醒,民眾若發現心悸、心跳加速、不規則等症狀,最好盡快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

【健康醫療Line健康,加入好友更快活】LINE@ ID:@healthnews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409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上班族洪小姐在公司擔任高階主管,每天日夜忙碌,眼袋漸漸顯現,看起來疲憊又老態,想進行眼袋手術又怕恢復期太長,傷口被同事發現不好意思。後來至整形外科診所,經林敬鈞醫師評估後,為洪小姐進行複合式眼袋手術,不以傳統外開來割眼袋,完全看不出疤痕,恢復快速,也明顯改善眼袋,看起來...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有人說類固醇藥膏擦了皮膚變薄,能不擦就不要擦?但是市面上許多外用藥品都含有類固醇成分,到底該怎麼辦?對此,食藥署教您如何正確使用類固醇藥膏,並破解常見三大迷思。【迷思一】症狀差不多,上次剩的藥繼續用?類固醇藥膏主要有四大作用:抗發炎、免疫抑制、抑制增生、血管收縮,且有效...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20多歲的陳先生體型較胖,動不動就流汗,身體常冒出大塊溼疹,至皮膚科門診就診,醫師開給類固醇藥膏,提醒他「見好就收」,不要長期使用,也別塗太厚,但他勤於擦藥,不料,皮膚變薄,容易乾癢。 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許多皮膚科乳膏都含有類固醇成分,可迅速止癢、抗發炎、免疫...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第2級疫情警戒維持至8月23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社區大學、學習中心、社區照護關懷據點、親子館等,符合防疫措施能夠適度開放,超商茶葉蛋或關東煮,由店員服務夾取就可販售。 陳時中表示,8月10日至23日仍維持大多數管制措施,但超商熱食販售,例如茶葉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