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懂得抒發憤怒 可避免憾事發生

(健康醫療網/潘以慈報導)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一不小心就可能會造成失眠、情緒不穩等現象;開業診所精神科醫師郭彥麟指出,壓力若長期累積下來,恐怕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因此,平常應懂得學習如何處理憤怒等情緒。

大腦額葉掌控理性思考等成熟情緒,但面對酒精、焦慮症、衝動個性等,就可能使大腦額葉失調;郭彥麟醫師表示,尤其憤怒的情緒較為負面,長期累積負面情緒,除了恐傷害自己,也可能進一步對人際關係造成影響。

但到底要如何排除負面情緒呢?郭彥麟說,首先應察覺自己憤怒的徵兆,像是心跳加速、拳頭緊握等,掌握且辨識情緒,隨時提醒自己,並立即採取行動,像是憤怒時離開現場等,試著讓自己中斷所有憤怒等思緒。

郭彥麟醫師建議,可透過運動、洗澡或是聆聽音樂等方式,找到讓憤怒發洩的管道,才能避免後悔事情發生;郭彥麟並提醒,學著讓憤怒平息,調整情緒,必要時也可以事後再與對方好好溝通,才能避免落入憤怒的圈套。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1707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機場新冠病毒事件擴大,幼稚園學童確診!日前傳出桃機旅遊中心員工(第269例),因接待觀光局長官兒子(第277例),接觸感染新冠肺炎,今(30)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確認,第269例未滿5歲兒子(第299例)因密切接觸確診,其就讀的幼兒園立即全面消毒。另外,口罩實名銷售...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30歲李小姐這幾個月來飽受經痛之苦,以為忍一下就沒事,想說自己吃了止痛藥就好,沒想到症狀惡化到連肛門也覺得痛,至直腸外科就醫,檢查發現直腸找出腫瘤,表示必須切除並做人工肛門造口,所幸高階影像檢查後,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症,而非腫瘤。   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30)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證實,昨(29)日晚間3名新冠肺炎(COVID-19)患者死亡,分別是第34例、第108例、第170例。指揮中心研判3人因有慢性病史,增加重症風險,加上日前第19例與第27例死亡,目前台灣共有5例死亡。   指揮中心日前資料,...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口述/王甯(毛毛)】外表看起來比實際年齡還要年輕的王甯(朋友都暱稱她毛毛),看不出來曾是癌症患者,樂觀且不屈撓的個性,不僅讓她從癌症病痛中爬起,更從發病的過程中找尋到生命自然的強大力量。經由免疫細胞療法,結合化療與調整飲食同步治療下,病情已逐漸好轉,且成功走出癌症的痛苦,...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