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懷孕肆無忌憚的進補,小心寶寶出生後會...?!上火對寶寶有直接影響,從孕期開始平息體內之火,這4點千萬要當心!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傳統醫學科林巧梅醫師 攝影/詹建華 化妝髮型/JoJo林凱臻  演出/媽咪章芸翠

現代人飲食不若早期社會物資缺乏,因此進補實際上需依照不同體質有不同程度的攝取,尤其是一人吃兩人補的孕媽咪,若懷孕期間因為想滋養腹中胎兒,肆無忌憚的進補,可能造成身體上火(胎火)、增加孕期不適,甚至影響寶寶出生後的皮膚狀況。

懷孕肆無忌憚的進補,小心寶寶出生後會...?!上火對寶寶有直接影響,從孕期開始平息體內之火,這4點千萬要當心!

孕期身體負荷大

懷孕期間,因為體內多了一個小生命,母親的身體運作負荷增加、作工也增加,讓體質變得較燥熱而容易感覺比較怕熱,加上懷孕期間,尤其是妊娠中後期,隨著胎兒長大,母體內臟器受壓迫,形成中醫所說的「積滯」,或是因為有較多的擔憂、不安,形成所謂的「情滯」,都因此增加了孕媽咪體質較孕前燥熱的機會,倘若不及時調養,甚至可能進一步在體內形成火氣而成胎火。

一旦體內有火氣,表現於外的症狀即是長痘痘、口乾舌燥、便祕出血、小便黃或舌頭紅等情況,因此,若懷孕期間,孕媽咪已出現上火症狀,冬令進補的次數與份量就建議應儘量減少。

各人體質不同

有些孕媽咪體質比較虛(例如:有習慣性流產的孕媽咪或手腳容易冰冷、常感冒的媽咪),孕期體內的火氣即不明顯,此時就建議可適時進補,幫助促進身體的溫暖。

懷孕肆無忌憚的進補,小心寶寶出生後會...?!上火對寶寶有直接影響,從孕期開始平息體內之火,這4點千萬要當心!

特定症狀須避免進補

冬季補身,除了須關注每個人因體質不同所產生的不同進補需求之外,若有感冒、發燒、身體有感染、發炎、上火症狀,或是患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等疾病的人,也不應自行任意進補,建議尋求合格中醫師的診斷後,再依其指示,選擇適合的進補方式。

替換藥膳‧放心進補

孕媽咪若禁不住口腹之欲,建議孕媽咪還是尋求中醫師的確認,協助在喜愛的補品中,將容易上火的藥膳替換為清熱、安神的藥材,如:麥門冬、玉竹、何首烏、黃芩、珍珠粉或珍珠母粉等,既可滿足口腹之欲,又不必擔心上火所可能引發的不適。

平息體內之火‧從習慣做起

當體內的火氣持續未處理,就會形成所謂的「上火」,中醫認為,人體的健康仰賴體內陰陽的平衡,體內的陰分,包含體液、組織液、唾液、淚液、血漿或血液等;陽的部分則包含動能、熱能,如:氣的流動、心臟的跳動、肌肉的收縮等能量表現,而上火則是陰分有所喪失或陽的部分太強盛所致,若孕媽咪有上火的症狀,建議可遵循醫師指示,以中藥材進行「養陰」或「清熱」的治療,或是直接針對飲食與作息進行調整。

上火對寶寶有直接影響

懷孕期間若出現上火的狀況(胎火),寶寶出生後容易有皮膚上的症狀,如:皮膚上的瘡或疹、脂漏性皮膚炎等,情緒上也可能比較容易哭鬧不安,而常見的新生兒黃疸,在中醫的診斷上有虛實之分,其中的判別即受是否有火氣所影響。同時,產後媽咪若哺餵母乳,母體內若仍存有火氣,也會透過奶水影響寶寶,因此建議若媽咪發現自己或寶寶有上火的傾向,除了從生活中調整之外,也可以尋求合格中醫師為自己與新生兒開藥,或是透過外敷中藥來緩解寶寶的皮膚症狀,如果不放心讓新生兒直接服用中藥,則可讓媽咪調整體質或服用中藥材,透過奶水的給予來影響寶寶的體質。

懷孕肆無忌憚的進補,小心寶寶出生後會...?!上火對寶寶有直接影響,從孕期開始平息體內之火,這4點千萬要當心!

從孕期開始平息體內之火

  1. 飲食:儘量選擇屬性平和的食物,補品的攝取也要依體質有所取捨。
  1. 作息:晚間11點開始,體內的肝膽經運行,若超過晚上11點睡,容易損耗肝腎的陰分,讓身體容易上火。
  1. 情緒:建議孕媽咪只要在情緒出現時,能適當找到宣洩或舒緩的方式,就可以讓情緒不造成情滯,並形成火氣;面對壓力時,也建議要找出緩解壓力的解決辦法,讓自己儘量處於放鬆的狀態。
  1. 運動:運動是達到清除體內積滯的簡單可行方式,且越簡單的運動,效果越好,如:瑜伽、氣功、散步或游泳等,因為溫和的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讓體內的積滯得以紓解,而強度太大的運動,如:局部重訓,反而不容易促進氣血的流暢。

 

懷孕肆無忌憚的進補,小心寶寶出生後會...?!上火對寶寶有直接影響,從孕期開始平息體內之火,這4點千萬要當心!

※原文刊載於2017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現代人飲食失調、缺乏運動,易使臟腑功能低落及體內氣、血、水的循環不佳,導致經絡阻塞與淋巴循環不佳、毒素和老廢物質堆積,進而加快老化速度,造成月餅臉,肉鬆族在年紀輕輕就提前出現,而熬夜、工作壓力大、睡前喝太多水,都會讓雙頰浮腫、臉部輪廓消失。早上起床一照鏡子,發現自己一夜...

閱讀詳情 »

冬季氣候變化大,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尤其在早晨起床之時,若沒有做好保暖防護,在快速的溫差下最容易增加心肌梗塞風險。衛福部公布十大死因顯示,國內心臟疾病僅次於癌症,另外有研究發現,在攝氏24度基準下,氣溫每降1度, 北部民眾的心肌梗塞住院率會上升2.6%,南部則提升4%,其嚴重程度不容忽視。台灣將每...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小心「冷死人」!而季節變化不僅經常影響血糖波動,連日低溫與高低溫差更容易使血管收縮、引發心血管疾病,數據顯示最冷月份中,心血管、腦中風急診通報量至少增加 11%,而及早預防則可以有效降低其發生率。為呼籲國人重視心血管共病風險,今年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與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外電報導】Omicron將是疫情的最終章嗎?根據美聯社(AP)報導,科學家警告,Omicron疫情有如旋風式的發展,而「每次感染都為病毒提供了變異的機會」,Omicron比起其他變異株更俱優勢,就在全世界的疫苗覆蓋率越來越高時,Omicron仍締造了更強大的傳播力,這代表著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