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搶救受虐兒少!找出潛在危險因子,孩子不應被這樣對待,必須這樣幫助...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

搶救受虐兒少!找出潛在危險因子,孩子不應被這樣對待,必須這樣幫助...

社會複雜、家庭環境更複雜!近年來,兒少虐待的案例越來越多,2004年通報的案例不到8000,而2015則有5萬6則通報案件,10年間竟成長7倍!兒童權益抬頭,越來越多人開始正視父母親權的行使是否妥當,兒童受到越多保護,也是通報案件增加的原因之一。

高達4成 的施虐者缺乏親職教育知識

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諶立中表示,根據統計,民國104年共有53,860件 兒少虐待案件被通報,平均每10分鐘就有一位疑似受虐兒少產生,且施虐者大部分是兒少的主要照顧者,包括父母、保母或親戚,其中父母為施虐者之案件高達6成 。

值得關注的是,有高達4成 的施虐者缺乏親職教育知識,由此深知,受虐兒少若未受到妥善的照護,未來可能轉變成為施虐者,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造成龐大的社會成本支出。

智障、心障、殘障、肢體不健全易受虐

臺灣兒科醫學會黃璟隆理事長說明,施虐者比較常見的因素,大概都是同居、毒癮、藥癮、失業、從小被受虐者,而受虐者大多是弱勢中的弱勢,包括智障、心障、殘障、肢體不健全、自閉等,而兒少虐待的形式包括疏忽、身體虐待、性虐待,以及精神虐待等。

受虐兒少的照顧者可歸納出某些共同的危險因子,包括:長期親子關係不佳、婚姻關係紊亂、失業、酒癮、藥癮,或是擁有「不打不成器」的想法,造成長期施虐,甚至棄養。

「幫孩子說話」 脫離險境

黃璟隆理事長表示,大部分的受虐兒少送醫後,沒有辦法清楚說明受傷的原因,甚至為了保護施虐者而選擇隱瞞,而年紀小的孩童無法像成人一樣,能清楚地指認加害人,導致第一線醫事人員時常無法得知受傷的確切原因。

對此,第一線接觸受虐兒少的醫事人員,扮演著兒虐通報流程的重要角色,「幫孩子說話」,脫離險境!兒少保護小組團隊是由各科醫師、護理師、個管師、社工員、營養師等所組成,為提升醫事人員的專業知識,醫事人員可以透過線上網頁、傳真、撥打專線113,或是聯繫當地主管機關社工員評估輔導。

找出潛在的危險因子 避免更多受虐兒少

黃璟隆理事長呼籲,兒少虐待目前無法有實際數量上的減少,只能盡力做,盡量讓傷害減到最低,最重要的不僅是提供完善的照護,更重要的是要找出潛在的危險因子,即時介入、輔導,避免更多受虐兒少的產生,造成遺憾。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優活健康網記者許芝菁/綜合報導) 令人期待的暑假又來臨了!炎炎夏日,每日的天氣溫度逐漸高升,然而,對皮膚最具棘手的惡魔就是可怕的紫外線,若沒有做好防曬,不僅會使我們的皮膚老化、曬傷、變黑等,甚至有皮膚癌的風險。如果一定要外出,可穿著棉、麻材質,或是淺色能兼顧防曬與涼爽的衣物來打扮,以防成了小黑人!...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許芝菁/綜合報導) 暑假到,許多同學宛如脫韁野馬,準備逛街、唱歌大玩特玩,根據研究顯示,青少年最想瞭解講座主題以「兩性交往與愛情」,其次為「自身安全、避孕相關議題」。國民健康署呼籲青少年朋友,應掌握「交友不隨性」、「要保持清醒」、「要勇敢說不」、「需尊重界線」及「使用保險套」5原則,...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許芝菁/綜合報導) 心臟疾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2位,依據衛生福利部106年6月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105年有2萬0,812人死於心臟疾病,較104年增加8.4%。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廣急救教育訓練及公共場所設置「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簡稱AED),期望掌握4至6分鐘「黃金救命時間」...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許芝菁/綜合報導) 量量3個月大時父母發現他趴著無法抬頭及手腳無力很少動,6個月大時被醫師診斷為脊髓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簡稱SMA)。量量父母不忍心讓量量接受氣切手術,在積極學習SMA標準呼吸照護技巧後,帶著插著氣管內管及鼻胃管的量量與呼吸器...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