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秋季疾病大盤點 9類病患需預防

秋季疾病大盤點

進入深秋後,隨著氣溫的不斷下降,不但感冒發燒的患者會明顯增多,而且許多患慢性疾病的老年人也很容易舊病復發。每逢季節更替,疾病預防就顯得尤為重要,這裡為大家盤點秋季常見疾病,並支招如何進行預防。

感冒

季節交替變換,天氣忽冷忽熱,早晚溫差大,讓感冒指數居高不下。如果得了感冒,那麼首先要注意休息,多喝開水,多吃清淡食物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提高自身抵抗力。感冒症狀不嚴重,可選擇中藥連翹、金銀花、大青葉、板藍根等藥物,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一旦感冒加重,必須及時找醫生治療。

心腦血管病

秋季冷暖多變,這樣的天氣心肌梗死的發病率明顯提高,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老人,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對平時服用的藥物進行必要的調整;要適量進行一些戶外活動,外出時要注意保暖,防止感冒;有高血壓、冠心病的老人以清淡的飲食為主,如青菜、水果等,保持大便暢通。要多喝水,晚上睡覺前和早晨起床後最好喝一杯水,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心梗;另外,保持平和的心態也特別重要。

此外,若身體出現短時間“一過性”的偏癱或一側肢體癱瘓、“一過性黑蒙”,即突感眼前一片漆黑,看不清任何物體、“一過性視覺障礙”突感看東西模糊不清或眼前景物有缺失、不完整、哈欠連續不斷等中風預兆時,應立即去醫院診治。

急性胃腸炎

入秋,人體的消化功能逐漸下降,腸道抗病能力也減弱,如繼續生食大量瓜類水果,或直接食用從冰箱裏取出的飲料和食物,就可能發生腹瀉、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此時,尤其要注意不要食用生冷食物。

痛風

深秋天氣轉冷,人體進食中樞受到寒冷刺激,引起食欲增加,飯量增大,若多食肥甘厚味,則體內血尿酸產生過多,容易發生痛風。這裡特別提醒痛風患者,為防止夜間尿液濃縮,可在臨睡前或半夜增加飲水量。

口腔潰瘍

秋燥很容易讓人上火,而口腔潰瘍是上火最直接的表現之一。口腔潰瘍發病原因主要是口腔損傷、營養缺乏、激素變化以及使用含有烷基硫酸鈉的牙膏等,消化不良、發熱、睡眠不足、過度疲勞、精神緊張、壓力大等因素可造成機體免疫力下降,從而引發口腔潰瘍等上火的症狀。

同時,還應保證足夠的睡眠,每天及時清潔口腔,多吃蔬菜和水果,避免辛辣食物刺激,控制情緒,疏導身體內鬱積的火氣,還可以補充維生素B和C。

慢性支氣管炎

在秋天,由於氣溫下降,空氣也變得乾燥,這種氣候對氣管刺激加大,容易誘發或導致慢性支氣管炎。同時,支氣管炎對氣候的變化又較為敏感,秋季空氣中過敏物質較多,也是誘發支氣管炎的病因之一。有時感冒病癒但咳嗽難愈,如果超過三個月,甚至可能會發展成為慢性支氣管炎。

十二指腸潰瘍

由於氣候轉涼,人們的食欲隨之旺盛,使胃腸功能的負擔加重,也會導致十二指腸潰瘍的發作。因此,有過這類病史的人,大魚大肉等容易生火的食物儘量少吃,飲食結構要以清淡為主。在吃海鮮和燒烤時,一定要注意新鮮度。

皮膚瘙癢

皮膚瘙癢是常見疾病。通常皮膚瘙癢以軀幹為主,大腿內側和小腿屈側、關節周圍也常見。癢為陣發性,輕重和持續時間不一,吃了刺激性食品或溫度升高時易誘發或加重。這個季節,沐浴不宜過勤,不用鹼性大的肥皂或沐浴露。保持大便通暢,可排除體內積聚的致敏物質,避免誘發瘙癢。

習慣性便秘

秋季氣候乾燥,大便隨之也會幹結難排,表現為便次減少,糞質堅硬,病人常伴有左下腹腹脹感、欲便不暢等。有醫生建議,秋燥時節,有習慣性便秘的患者,每天至少要喝2000-3000毫升的溫水。

秋季疾病大盤點 9類病患需預防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66歲的蘇姓女患者,年輕時就有尿失禁問題,但隨著年紀大而感覺尿失禁問題越來越嚴重,尤其在咳嗽或打噴嚏後導致尿液流出而弄濕褲子,因此只要稍有感覺到尿液就會想要上廁所將尿排空,出遠門或坐車較久就需要墊衛生棉來預防,生活上的不便讓患者愈來愈不想出門。童綜合醫院中醫科陳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南部縣市每年都得面臨登革熱考驗,尤其預防勝於治療,關鍵就在於民眾得加強做好防治工作,其中如何將孳生源有效清除,就能全面阻止登革熱,不過雖衛教資訊完善,但多數民眾仍僅注意較常見的積水容器,但其實隱性的孳生源更應特別小心。 天溝、地下室得注意 小心堵塞積水引蚊蟲 到底該如...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60歲婦人,近來發現自己駝背日益嚴重,且伴隨腰酸背痛,某次不小心跌倒後,竟痛到無法走路,最後就連翻身都有困難,就醫檢查後,醫師確診脊椎骨有多處壓迫性骨折;斗六成大醫院復健科醫師鐘毓婷指出,進一步檢查後才發現,這名婦人因有嚴重骨質疏鬆症,才導致一跌倒就造成嚴重骨折。...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55歲李姓家庭主婦,因為長期右肩疼痛至醫院就醫,經超音波及X光診斷,發現其症狀為右肩旋轉肌鈣化性肌腱炎,雖經過數周復健,狀況有改善,但仍殘留疼痛感且關節活動度仍有限,由於李小姐不希望吃藥或打針,經醫師評估後讓她接受震波治療,在兩次治療後整體的疼痛感及活動度都大幅改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