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腎臟病者常步行 死亡風險最高可減59% | 健康達人網

腎臟病者常步行 死亡風險最高可減59 健康達人網

中國醫藥大學研究發現,腎臟病患者走路走越多,遭受死亡、洗腎或換腎的風險越低,研究發表於《美國腎病學會臨床期刊》(Clinic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中國醫藥大學腎臟科周哲毅醫師在新聞稿表示,走路量只要達到最小程度,如每星期一次約 30 分鐘的散步時間,就能對腎臟健康帶來益處,但走路的次數越多、時間越長,帶來的效益更大。

中國醫藥大學針對 6,363 名平均年齡約 70 歲的患者進行追蹤調查,這些病患患有慢性腎臟病,追蹤時間為 1.3 年,其中有約 21%的患者表示經常以步行作運動。結果發現,有習慣步行的病人,死亡風險平均少 33%,需洗腎或換腎的風險少 21%。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步行越多助益越大,每週走 1~2、3~4、5~6 和超過 7 次的患者,死亡機率分別減少 17%、28%、58%和59%,需要洗腎或接受腎移植的機率減少 19%、27%、43%、44%。

台灣地區腎臟病發生率極高,預估「洗腎」人口約 7 萬,但根據流行病學粗估,超過一百萬人潛藏有慢性腎功能不全,意味若這百萬人口沒有好好搶救其腎功能,將來都有可能步入尿毒症而需終身洗腎。

對於高風險的患者,除了按時運動,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陳鴻鈞也提出預防腎臟病五大口訣:專勤藥生食,也就是找對專家、積極勤勞、不亂吃藥、適當飲水和注意飲食,此外若你有腎臟病的徵兆「泡水高貧倦」,應找盡快找醫師進行診斷,以免延誤病情。

(封面圖片來源:The Nick Page CC BY 2.0)

 Walking Could Be Key Step Against Kidney Disease

 

延伸閱讀

慢性腎功能不全 5治療重點報你知

三高腎臟病惡性循環 五大保健密訣告訴你

尿尿竟起泡 難道腎臟出了毛病?

【本文出自健康達人網;更多精采內容請上健康達人網;歡迎加入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worldno1。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報新聞/曾沛騰/新竹縣報導】一位80歲左右的阿嬤,因左上腹痛來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左上腹痛一般應是胃痛或大腸發炎,做了電腦斷層發現阿嬤是一個「鏡面人」,所謂「鏡面人」就是他的內臟等器官跟一般人的位置顛倒,經過一般外科古君平醫師診斷,阿嬤是急性膽囊炎。「鏡面人」左右顛倒的內臟是外科手術挑戰...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日公布國內新增25例COVID-19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不過,上周公布的台北市防疫旅館確診的3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下午宣布最新判定,認定是在旅館內的群聚感染,因此把認為遭到感染的案17058以及案17...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北市防疫旅宿判定真的出現國內首起的本土Omicron群聚,回應高雄市長陳其邁要中央採一致性作法、把需居家隔離個案送到集中檢疫所的建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3)日下午強調,如果地方認為有高風險的情況可以提出申請,中央會估算量能之後再來做決定。 指揮中心...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北市防疫旅宿判定真的出現國內首起的本土Omicron群聚,3人有2人改判為本土病例,但住不同樓層的這3人究竟怎麼傳開來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3)日下午表示「不排除從空氣裡面來的」,陳時中也宣示,未來針對防疫旅館不再只匡列「人」將改匡列「房間」,若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