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退化性關節炎 不動刀新療法

退化性關節炎 不動刀新療法

(醫美時尚 No.122)

撰文/蔡啟聖.整理/K

退化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簡寫OA)是最常見的關節疾病,台灣65歲以上的族群中,每3人就有1人罹患。經常發病部位是膝蓋與臗關節,患病初期並不會覺得疼痛,但深及關節的痠痛感將逐漸加深,導致許多中老年患者經常喊著腰痠背痛,或是抱怨膝關節活動不靈活及疼痛,造成生活不便。

退化性關節炎早期的徵兆? 哪些族群容易罹患?

患者會感覺關節疼痛僵硬,疼痛的感覺像是在關節裡很深的地方,用手壓不到痛點。身體活動量太大、坐太久突然站起來、下樓梯或走下坡路、天氣改變(病人常常說自己的關節是氣象台)的時候,症狀會更加明顯。

經常發生在過度使用或磨損身體部位關節的族群,例如:體重過重、從事太激烈的運動、每天從事搬重物的粗重工作;此外過往的舊傷害,如:曾經骨折、開刀、或是韌帶受傷,以及營養不均、老化、生活形態等因素都有可能導致退化性關節炎。

如何舒緩退化性關節炎的疼痛症狀?

※ 自己能做的改善:減重、適度運動(太多或太少都不好)、選擇避震好的鞋子、穿戴護膝護腰、關節保暖、局部熱敷、走樓梯時使用扶手、走路爬山用雨傘或樹枝當柺杖,此外均衡飲食,並可考慮補充一些抗氧化劑,減少老化反應。

※ 醫師可給予的協助:藥物治療或復健治療,如:熱療、遠紅外線、超音波、短波、電療、運動治療,玻尿酸、PRP與生長因子等注射(對病人的疼痛與行動能力有很明顯的效果),最後手段則是手術治療。但別懷疑,只要經過完善治療,絕大多數的人都不需要開刀換人工關節!

有哪些運動可以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平常可自己進行復健運動,在不產生疼痛的前提下,適度緩和的運動關節。伸展並訓練關節與附近部位的肌力,避免太激烈、需要跑跑跳跳或快速位移的運動,例如跑步、籃球、排球、羽毛球。也可選擇緩和不傷關節的運動,例如騎腳踏車、游泳或水中運動、走路、皮拉提斯、瑜伽、太極拳等。

免開刀的注射療方比一比

健康的軟骨需要三種組成:第一、作為潤滑和滋養的「水分」;第二、吸收並保持水分的「蛋白多醣」(Proteoglycan),又稱黏多醣;第三、固定蛋白多醣在適當良好位置的「成膠質」(Collagen)。

※ PRP:目前許多人使用PRP注射來治療關節炎,成效不一、毀譽參半,這是因為一般血液離心的PRP濃度不足、成分不均,又含有紅血球、白血球等不利修復的細胞,有效期間從3、4個月到半年多不定,所以還需要再進一步純化成小分子的生長因子。

※ 葡萄糖胺:葡萄糖胺能刺激軟骨細胞產生更多的成膠質和蛋白多醣,也有助於關節軟骨的新陳代謝正常化,防止軟骨的磨耗和損壞,可以延緩軟骨損傷。

※ 玻尿酸:注入退化關節內的關節保養劑,即所謂的「玻尿酸鈉」(Sodium hyaluronate),具有高度保水性、黏彈性和潤滑作用,對關節軟骨有親和性,可覆蓋於軟骨表面保護軟骨,防止磨損及退化,更可藉由其特性,抑制發炎反應,改善關節攣縮,增加關節活動度。玻尿酸鈉是關節軟骨的「潤滑劑」,使關節面更為滑潤,促使關節液正常化,減輕關節老化的症狀,但以上兩種都只是補充關節的潤滑液,激發再生修復的功效不如生長因子。

※ 生長因子:生長因子對骨質疏鬆與膝關節疼痛的作用,在於它能幫助修復受損的細胞。在初次療程後,多數病患能感受到疼痛的減輕緩和。生長因子關節注射是目前最進步的做法,採用特殊術式刺激關節內軟骨生長點,由生長因子刺激修復的原料生成,讓退化性關節炎達到軟骨重生,促進血管增生及組織的再生與修復,終止軟骨細胞的壞死磨損,防止發炎、減緩疼痛。對退化性關節患者,接受生長因子注射可以紓解疼痛及症狀,效果可以維持至少9個月以上。美國骨科運動醫學協會(AOSSM)2012年發表的研究報導也顯示,對初期膝關節炎及軟骨退化的患者,生長因子療法效果顯著,在12個月後仍可見改善,效果更勝於注射玻尿酸。

多攝取哪些食物,有助於延緩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率?

由於減輕體重也可以減輕脊柱及下肢關節的負擔,延緩膝關節磨損和退化,因此可選擇低熱量均衡飲食,以纖維多且體積大的食物為最佳選擇,如青菜、筍、榖類,以及油脂量少如瘦肉、豆漿、蛋白等食物,還有不會被人體消化吸收者,如洋菜熬煮做成的果凍或蒟蒻產品等。

動物性油脂會引起過多前列腺素而產生發炎的情形,烹調食物時應避免使用。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則有助於減緩發炎,其最佳的來源是深海魚,如鮭魚、鮪魚、鰹魚等。

多吃富含膠質、軟骨素,有利於關節軟骨修復的食物,如雞爪、蹄筋、貝類、小魚乾、木耳等。而生物類黃酮則可加強關節內膠質的能力,加速復原關節傷害,如柑橘、綠茶及全榖類。

另外,抗氧化劑可以對抗身體中不穩定的自由基侵襲關節組織,常見的抗氧化劑包括β-胡蘿蔔素、維生素C、維生素E,食物來源如木瓜、番茄、胡蘿蔔、柳橙、奇異果、小麥胚芽、葵瓜子、糙米等。

退化性膝關節炎是老化的現象,平時應多注重保護膝關節,適當的運動與休息,再配合藥物及復健治療,加上飲食調整,為避免骨質疏鬆的發生,還可補充含鈣豐富的食物,有助於關節的保養與健康,達到改善生活品質的治療目的。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337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2021.06.28更新【NOW健康 陳敬哲、陳如頤/整理報導】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因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者,截至2021年6月28日為止,已經有635人不幸病逝。隨著全球疫情日益嚴峻,指揮中心每日下午2點固定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疫情報告及相關防疫政策。 自從202...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國內疫情逐漸趨緩,但防疫刻不容緩!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資料顯示,這波疫情確診者以中高齡族群占比高,且幾乎都有慢性潛伏疾病;除了減少外出、戴口罩及勤洗手,若要提升內在防護,營養師表示,吃進去的營養素絕對是關鍵,抗疫三寶「CDP」,有助於提升抵抗力,避免受到病毒侵襲,「C」...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新冠肺炎恐引發「隱形缺氧」,在不知不覺瞬間死亡,一度讓國內血氧機大缺貨,衛福部食藥署在今(2021)年6月28日至12月31日,開放輸入或帶入「醫療用血氧機」,每人1台為限,不須向食藥署申請,超過數量需申請專案進口,輸入或帶入「醫療用血氧機」轉賣,最高可處3年有期徒刑...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台灣新冠肺炎疫情三級警戒從兩週、四週延長到六週,原有的生活、工作、學習模式被迫改變,疫情尚未緩解,確診與死亡人數不斷地增加,除加強防疫也要預防可能衍生更多的心理健康問題。受疫情影響心理健康 年輕人與婦女是主要族群根據美國凱薩家庭基金會2021年3月發布的調查發現,美國成...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