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頸部聽診現雜音 慎防缺血性中風!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預防中風可以用聽的?台灣每年約有3-5萬人發生嚴重程度不等的腦中風,尤其好發於老年人的「頸動脈狹窄」,更是導致腦中風的主要原因。台中榮總神經外科崔源生醫師指出,血流通過頸動脈狹窄處,可能會因壓力差而暴衝產生雜音,提醒高危險族群在體檢時,不只要聽心、聽肺,還要記得聽頸!

中風分兩種,一種是出血性中風(腦溢血),一種是缺血性中風(腦梗塞)。近年國人對高血壓的控制越來越好,出血性中風逐年減少;但卻因抽菸飲酒等不良習慣的盛行,導致血管老化、血液濃稠,出現粥狀動脈硬化現象,使得缺血性中風患者日益增多。

崔源生醫師說明,若頸動脈阻塞狀況不嚴重,通常先以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如果已有中風的徵兆,或是頸動脈阻塞大於60%,則建議以侵入性治療打通患部,分別為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及傳統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前者為內科微創手術,只需局部麻醉,出血風險低,術後2-3天即可出院,後者以外科手術切開頸動脈血管,再將阻塞粥狀硬塊切除,手術時全身麻醉,需住院5-7天。

「缺血性中風患者當中,有高達九成都是70-80歲的老人家!」,崔源生醫師說,「如果用四線道大馬路來比喻頸動脈,考量到年長患者對於麻醉的耐受度及出血的風險,通常建議使用動脈支架置入術,打通三個線道,讓血液能夠通暢即可。」

對於較能承擔手術風險的中壯年患者,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可以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崔源生醫師曾收治一位49歲中風患者,頸動脈99%嚴重阻塞,緊急以導管氣球擴張,推擠血管斑塊讓血流得以通過,之後再以傳統外科手術切除斑塊,術後情況良好。

許多中風患者長期依賴藥物治療,卻仍發生二度中風甚至三度中風,不僅死亡率大增,還可能導致行動不便甚至長期臥床。崔源生醫師建議,頸動脈的治療需要內、外科共同評估,目前動脈支架置入術已相當普遍且有健保給付,患者無需過度畏懼手術,以免延誤治療良機。

崔源生醫師特別提醒,頸部聽診有雜音者及60歲以上民眾,建議接受頸動脈超音波做更精密的檢查;三高或是抽菸飲酒等習慣者,至少每2年檢查一次,而頸動脈已阻塞達50%以上的中風高危險族群,更要一年一次定期追蹤,以防憾事發生。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1342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社會勞動人與身心障礙者共處,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國內剛成立的首座無障礙錄音室「FlyStudio」,進駐多位身心障礙「天使DJ」,而該錄音室建置過程中出錢出力的士林地檢署,除了提供近半數經費資源,也長期派駐社會勞動人化身「DJ天使」,讓幫忙身障者推輪椅、環境清潔的過程,成為社...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根據國健局統計資料顯示,花東地區婦女乳癌死亡率是全國之冠,但是乳癌篩檢率卻偏低;有鑑於此,門諾醫院募得一輛全新的乳房X光攝影車,只要花蓮鄉親揪團達15人,向門諾醫院預約,該院即會到府服務,為民眾做乳房攝影篩檢。依據國健局統計的資料,100年度花蓮地區女性因癌症死亡人口225...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一名60多歲的婦女,3年前被確診罹患腸癌,且癌細胞已轉移擴散肝臟,手術切除後又再復發,醫師採以標靶治療讓腫瘤縮小,再次進行切肝手術,術後恢復良好,迄今未再復發。根據統計,國內約有3成以上的腸癌患者會轉移肝臟,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暨臺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王輝明主任強調,...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69歲的陳女士因眼睛紅癢就診,檢查發現罹患結膜炎之外,右眼視力0.7,左眼卻只能看見眼前20公分,白內障非常成熟,眼底視網膜也不可見,然而檢查之前,陳女士對左眼視力差毫不知情。眼科醫師表示,單眼視差一旦時間久了會逐漸適應,讓許多老年人察覺不出,必須靠「交替遮眼自我檢查」才能...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