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類風濕+紅斑狼瘡需換心 半年一針免恐懼

類風濕+紅斑狼瘡需換心 半年一針免恐懼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明琪報導)61年次的謝小姐,12年前生下第三胎後,雙手中指與食指經常會無緣無故卡住不能動,漸漸地雙手的關節開始疼痛,甚至痛到想把手剁掉來止痛;歷經前後中西醫四個醫生,終於確診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併發紅斑性狼瘡,進而侵犯心臟,開始治療的人生。
類風濕性關節炎起自免疫系統障礙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黃春明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系統障礙,體內滑膜長期處於慢性發炎,導致關節腫痛破壞而且無法恢復的疾病,詳細致病機轉仍不明,發病過程緩慢而漸進。如果沒有好好控制,長期發炎將導致關節變形,嚴重者四肢殘障及全身器官受損而生活無法自理。全台罹患此病約12萬人,以女性居多,約為男性3倍,好發於20-45歲的中年人。
初期症狀不易查覺 延誤治療時機
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包括關節疼痛、僵硬、腫脹,尤其早上起床的時候,用手接觸關節時會有暖暖的感覺,皮膚發紅等症狀,並常有「對稱」的情況出現,這種情況可稱為「晨僵」;另外,皮膚下出現類風濕結節,全身症狀為疲勞、食慾不振、體重下降、輕微發燒、整體有不舒服的感覺,常有患者以為是痛風或是運動傷害而延誤治療。
黃春明主任表示,類風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僵直性脊椎炎、乾燥症都屬於自體免疫疾病,也就是身體內的免疫力強大到分不清細胞的好壞,直接攻擊自己的細胞,患者容易有早期冠狀動脈心臟病,值得注意的是,類風性關節炎的疾病成因和體內的B細胞有關。
B細胞免疫疾病  B細胞標靶藥適宜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魏正宗表示,目前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藥物包括類固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抗風濕藥物以及生物製劑,前三類大都以消腫止痛、抑制發炎及免疫反應為主,而生物製劑則是除了抑制發炎激素及細胞以外,還能延緩骨骼關節破壞。
目前台灣的生物製劑及小分子標靶藥,用藥頻率從一周兩次到一年兩次都有,效果都不錯,尤其在與B細胞相關的疾病,B細胞標靶藥物的生物製劑會更適合。以謝小姐為例,目前使用生物製劑,每半年打一次針,讓她減少心理負擔而且也方便工作。
類風濕性關節炎 遵守「1.2.3 守則」
魏正宗表示,目前世界各國正在推動類風濕性關節炎達標治療,也就是減輕疼痛、控制發炎、預防關節變形,目前台灣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達標治療領先各國,和日本、新加坡並駕齊驅,建議患者要遵守「1.2.3 守則」,也就是1 個月回診一次,2 個治療目標(低度疾病活動度及使疾病達到緩解生活品質最佳化),3 個月後未達目標,和醫生討論是否需調整用藥。
黃春明補充道,提高生活品質除了藥物治療之外,還可以使用非藥物治療來加強,例如,輕輕按摩推揉,使患部肌肉鬆弛,如果是急性發作可以用冰敷減輕關節疼痛,發作過後可用熱減輕關節腫脹疼痛、僵硬,可有效鬆弛肌肉,;或是適度運動,可強化肌肉,保持關節靈活度和舒緩關節壓力,,還可以使用護具及關節矯正裝置,減少關節畸形持續惡化。唯有透過良好的藥物治療,與物理療法,才能讓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獲得如正常人般的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463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一位100歲劉姓阿嬤,因不慎在家中跌倒,導致左側肱骨近端骨折,住家附近的醫院因阿嬤年紀太大,有高風險,故不建議手術,然而,百歲人瑞卻因骨折疼痛,生活頗受影響,造成情緒低落,睡眠品質不佳,食慾減少等,原本可以自己吃飯如廁,也因營養不夠而身體越來越虛弱。 收治病例的臺中醫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住家附近有廟宇空污加倍!台大醫院研究發現,香火鼎盛的台北市龍山寺內,其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為每立方公尺1360微克,高出台北市平均值近50倍。醫師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將PM2.5列為第一級致癌物,更會導致心臟病、心肌梗塞、中風、慢性阻塞性肺病。台大醫院研究團隊,上個...

閱讀詳情 »

演藝圈越來越難混,越來壓力越大,但是不管怎麼大,怎麼累,還有一批批的青少年擠破腦袋的往裡闖,這裡面的水說真心話,不是一般的深,一般水性不好的,影人勸你別太直執了,可以改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僅僅看到娛樂明星的光鮮是不夠的,要是你知道他們背後的故事也許會改變一下你對演藝圈或是對明星們的一些看法,你們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