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10個癌症警訊立即檢視!

每個人都是癌症候選人,不見得年輕人就不會被癌症找上。奇美醫院柳營分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黃文聰認為,「學會辨識癌症警訊,一輩子都受用,不只用在自己,也能幫家人、朋友注意。」只要有以下10個癌症警訊,就應該提高警覺,不管你多年輕。

10個癌症警訊立即檢視!
■摸到硬塊:不論是乳房、睪丸或其他部位,摸到腫脹、增厚或硬塊,要馬上找醫生診斷。因為睪丸癌的好發年齡是20~39歲,台灣乳癌好發年齡也比歐美國家年輕,約在40~49歲。

■不正常的出血或分泌物:子宮內膜癌90%會出現異常出血的警訊,子宮頸癌常會出現分泌物過多或混有血液,常常被女性忽略。大便出血也有可能是大腸癌的徵兆。

■傷口或潰瘍不癒:口腔內有難以治癒的潰瘍,可能是舌癌或口腔癌的徵兆。

■痣或疣的顏色、形狀或大小改變:皮膚癌是少數可以目視得知的癌症,身上的痣疣明顯變化,如長大、發炎或出血,就要求醫。

■長期咳嗽或聲音沙啞:雖然咳嗽通常是因為上呼吸道感染(感冒),通常在1~2週內會痊癒,如果超過3週就要注意,尤其是抽菸的人咳嗽習慣改變,如愈咳愈厲害,或本來只有早上咳變成整天咳,就要非常小心。而長期莫名的聲音沙啞也有可能是肺癌或喉癌。

■吞嚥困難、消化不良:長時間不明原因的消化不良,可能是食道癌、喉癌或胃癌的徵兆。

■排便習慣改變:沒有原因的便秘或腹瀉,便血或糞便形狀改變,都有可能是大腸直腸癌。

■不明原因的疼痛:不能否認,疼痛發生在絕大多數的疾病,但也是癌症的第一大警訊。某個部位莫名出現疼痛超過1週以上,就應該查明原因。例如肺癌有可能會胸痛、大腸癌有可能會腹痛,就算是很難發現的胰臟癌也會發生上腹痛或背痛。

■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若沒有特意節食或運動消耗,兩週內減輕體重2公斤,或一個月減少5公斤,就必須小心。

■不明原因的發燒或倦怠:雖然發燒通常因為流感引起,但不明原因癌症擴散到其他器官也會引起發燒。淋巴瘤、白血病也會有發燒徵狀。另外,感覺倦怠是癌症已經發展的徵兆,一般的倦怠是休息就能改善,而癌症引起的倦怠是無論怎麼休息都無法改善。
年輕人該做哪些健檢?

接受健康檢查,是在身體沒有異狀,為了發現潛在的病變,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台大醫院內科教授張天鈞表示,如果身體有任何地方不舒服,應該直接去看某一科,而不是全身健康檢查。醫生一般建議,從40歲開始固定健康檢查。若年輕人想健檢,30~40歲每2年一次,30歲以下每3年一次。健檢項目則以一日的標準套餐即可,再依家族病史、個人病史和職業環境加做適合的檢查。

相關文章閱讀:

知道比較好!預防癌症的六大準則!

點我看更多>>>>

http://www.life.com.tw/?app=view&no=129822

相關推薦

在醫療現場,病人與醫師其實是種以苦難相連的生命共同體。 面對無法重來的醫療歷程,可以如何做得更好、避免併發症? 郭漢崇醫師將一張張病歷,化為一則則故事; 「以病為師」,道盡他身為外科醫師對生命的深刻體悟。   行醫超過30年,一位站在第一線的外科醫師省思── 手術併發症,真的無法避免? 一...

閱讀詳情 »

〈一起把媽媽救回來〉(摘錄) 「郭醫師你聽我講,你真的不能太忙,你一天開那麼多刀,怎麼有辦法顧每一個病人呢?以後要改進知道嗎?」秀美上氣不接下氣的對我講了這些話,我緊握著她的手跟她說:「我知道了,你安心,我一定會好好的把你治好,你安心喔!要加油。」 我慢慢退出病床旁邊的急救圈,讓外科加護病房的醫師和...

閱讀詳情 »

柯文哲三十年的行醫生涯中,生死抉擇幾乎都與葉克膜有關;葉克膜體現了所有醫學倫理的問題,因為它就站在生死的中線上。 醫學救命不是奇蹟,而是智慧和經驗的累積。每一個成功救回的病人背後,都是一連串正確醫療手段的總和;每一個無法挽救的病人死後,則有許多生者的懊悔與值得探討的課題。   動人的生死衝...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個性內向、慢熱的吳同學因為無法適應大學生活而休學,吳媽媽發現,休學後的這兩年來,吳同學幾乎整天都待在家裡,作息日夜顛倒,睡眠時間也變得很長,除此之外都在看影片、打電動;雖然一直處於「休息」的狀態,但整個人還是無精打采、鬱鬱寡歡,對於復學或工作一點想法也沒有,對人際互動...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