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編譯組/外電報導】根據《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1項新研究指出,飲食上攝取較低的鈉含量以及較高的鉀含量,與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有關,這個研究結果同時於美國心臟協會年度在線會議發表。 減少飲食中鹽分攝取量 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第一研究作者、...
閱讀詳情 »阮翠梅
第15輪規劃3大國際疫苗6對象 高端未獲國際認證挨批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第14輪突然加入混打,指揮中心今(20)日宣布,第15期接種共有6大對象,其中同樣包括混打,已接種第1劑AZ疫苗者第2劑可混打BNT疫苗或莫德納疫苗,施打日期為11月25日至12月1日。 部分民眾抱怨,自己符合混打資格,但第14輪一開始並無混打選項,只能預約打AZ,如...
閱讀詳情 »壺腹癌初期無症狀出現無痛性黃疸恐晚了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前駐泰代表李應元因壺腹癌病逝,兒童作家幸佳慧與前教育部長吳京也是罹患壺腹癌而病逝,許多民眾對於壺腹癌這疾病感到陌生,醫師指出壺腹周圍癌初期無症狀,發現不易,診斷時多已病入膏肓。壺腹癌與腸、膽、胰臟症狀相似 難找出原發位置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院長、肝膽腸胃科專家洪弘昌表示,...
閱讀詳情 »國衛院攜手三顧公司分析膝軟骨細胞治療
潘以泓 / 台北報導 日常生活中各種活動都會頻繁的使用膝蓋,如果使用不當又不懂得保養就容易造成磨損,嚴重甚至需要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然而膝關節還是自己的最好用,在2018年9月衛福部發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修正條文,開放自體軟骨細胞移植用於膝關節軟骨缺損的細胞治療技術...
閱讀詳情 »急性排斥反應「糞」力相救! 腸道微菌移植救血癌病友
【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39歲急性白血病(AML,俗稱血癌)患者王小姐,在接受骨髓移植後3個月,出現嚴重急性腸胃型反排斥反應(GVHD),終日腹瀉不止甚至出現血便,生命垂危。台北榮總血液科與胃腸科跨團隊合作,以腸道微菌叢移植術(FMT),將正常人的腸道細菌種入病人腸道,成功治癒腸道感染,完全...
閱讀詳情 »胃腸消化道檢查三大紅字 脂肪肝 胃食道逆流 大腸息肉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衛福部2020年國人十大癌症死亡率統計,消化道器官就占一半,分別是第2名肝癌、第3名大腸癌、第7名胰臟癌、第8名胃癌及第9名的食道癌。針對消化道疾病的健康警訊,西園醫院永越健康管理中心公佈2020年度胃腸消化道檢查的重要異常報告,統計2020年度共8148筆健檢數據,男...
閱讀詳情 »健保年吃6千萬顆的降血糖藥驚傳成分不足! 「柔醣錠1毫克」一批號回收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健保一年用量多達6000萬顆的降血糖藥驚傳成分竟不足!食藥署今(11)日下午公布最新產品回收訊息,中化裕民健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柔醣錠1毫克」經上市後監測,被食藥署發現主成分含量測定結果竟不到當初藥證核可的最低下限,共有一批、100萬顆必須回收。 「柔醣錠1毫克...
閱讀詳情 »冬養生主補腎 腎氣足就能活血抗寒不病 青春活力永駐
【NOW健康 賴以玲/台北報導】立冬剛過,時序進入冬天,自然萬物閉藏,人體的新陳代謝趨緩、陽氣潛藏、陰氣轉盛,作息上建議調整為早睡晚起的生活形式,儲存能量,以備來年所需。所謂「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就是提醒冬天好好補益調養,來年才能健康不病。 由於冬氣內應於「腎」,因此冬天就該補腎,腎氣足才能保健康...
閱讀詳情 »讓醫療與教育平等 陳宥達,展臂接住遲緩兒(上)
作者 邵冰如20歲,正是揚帆待發的年紀,就讀醫學系,更將展開世人眼中的黃金人生。一位大三的醫學生卻在此時罹患甲狀腺癌,他曾經恐懼、曾經埋怨,最後勇敢走出陰霾,決心把握生命為偏鄉奉獻,搶救無數發展遲緩的孩子,為弱勢家庭點亮希望的燈。他是陳宥達,北醫附醫家醫科主治醫師,今年33歲,投入公益多年,創辦展...
閱讀詳情 »少吃不一定更健康!最新「肌少症」數據顛覆2大迷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小心,50歲以上肌肉就會開始流失!最新調查顯示,國人患肌少症風險竟高達46%,等於每2人就有1人是高風險群,且隨著年齡越風險越高,除了影響行動力,還可能增加臥床機率。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信彰表示,肌肉與免疫力有密切關係,若肌肉流失,無形中也會提高感染新冠肺炎風險...
閱讀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