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一早痛醒」是健康大警訊! 她因這病手指變形連喇叭鎖都轉不開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類風溼性關節炎未及早就醫,當心真的「求救無門」!國內門診就收治一名43歲的婦人,在餐廳工作的她,手指都變形了,還沒有積極就醫治療,直到有一天早上起床時,發現全身關節爆痛,甚至無法翻身及行走,一路連滾帶爬到房間門口想開門求救,卻因為手指關節變形,連喇叭鎖都轉不開,幸好家人返家發現,才緊急送醫。

收治病人的台東關山慈濟醫院風溼免疫科醫師洪明理表示,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目前發生原因不明,可能是環境、病毒或細菌進入體內,啟動自己身體的免疫反應有關,讓原本應該要去對抗外來環境異物,卻因為免疫系統出錯而誤傷自己,造成患者關節出現紅、腫、熱、痛。

要特別注意的警訊是!洪明理說,類風溼性關節炎常好發在早晨,患者會因身體關節疼痛而痛醒,甚至會有持續一段時間僵硬,經過休息也不會改善,通常會持續2到4個小時,到中午左右慢慢改善,這種情況若持續6個星期沒有改善,就應高度懷疑可能是類風溼性關節炎相關疾病,跟退化性關節炎或痛風很不一樣。

以該名婦人為例,輾轉確診後,初期先嘗試藥物治療,卻由於體重較重,加上工作常需要用到手腳關節,藥物用到最大量的類固醇及止痛藥,仍無法緩解關節腫脹症狀,加上經常感到身體疲累,生活品質大受影響,還好符合使用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介入治療,症狀這才大幅改善。

洪明理提醒,類風溼性關節炎除了常見的關節疼痛變形之外,還會引起許多全身性的併發症,例如鞏膜炎、乾眼症或心臟疾病等。且若全身發炎沒有好好控制,疾病晚期可能會影響肺部導致慢性肺纖維化,造成肺功能永久性傷害。

洪明理說,過去針對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的治療,大多使用抗風溼口服藥物和類固醇止痛藥物,但約有3成患者治療效果不佳,無法延緩關節破壞,導致關節嚴重變形,甚至會侵犯到脊椎影響行動或造成癱瘓,但近年生物製劑精準治療越來越進步,多可緩解關節腫痛問題,並延緩關節變形,大幅提升生活品質。

洪明理強調,類風溼性關節炎需要終生治療,患者應定期回診規律用藥,才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平時應減少激烈及勞動性過高的工作,才不會加速病情的惡化。

照片來源:洪明理醫師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天天被鬼壓?醒來動不了 24歲男竟是甲狀腺毒性週期性麻痺症

清冠一號對Omicron也有效 陳時中:開放輕症居家照護使用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一般而言,細胞膜的界面複雜且脆弱,當細胞死亡後,細胞骨架網絡的分解會破壞細胞質與細胞膜中的支撐,進而導致膜破裂和崩解。過往許多研究若要保留細胞物質活性得經過繁瑣的步驟,而且也不盡然能完整保存。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胡哲銘與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發現,在細胞中注入狀似果凍的水凝膠(PE...

閱讀詳情 »

近來又傳嬰兒窒息死亡意外,本月1日下午,北市內湖1間托嬰中心有1名小男嬰於午睡時突然失去呼吸心跳、臉色發黑,警消趕至現場緊急進行CPR急救,送醫後仍宣告不治,目前不排除因保母側躺抱住,造成男嬰受重壓窒息而死。事實上,照顧嬰兒有很多地方需要注意,像寶寶哭鬧不休時,除了給奶嘴之外,許多家長習慣抱起孩子...

閱讀詳情 »

嬰幼兒意外淹死、溺死、墜落或燒燙傷事件頻傳,但根據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統計,約有3成6歲以下兒童死亡是可避免的。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兒少保護中心提出由醫師根據臨床經驗觀察,票選出家長10大照顧疏忽行為,其中以「嬰兒趴睡」最為常見。醫師提醒,切勿為了讓嬰兒頭型漂亮而趴睡。 長庚兒少保護中心醫師葉國偉指出...

閱讀詳情 »

長庚科技大學護理系助理教授蔡青青與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內科研究團隊,運用台灣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首度探討國人心絞痛的發生率與變化。結果顯示國人心絞痛盛行率為3.5%,約55萬人,而女性是男性的1.6至1.8倍,45歲以下女性的心絞痛盛行率更逐年上升。此研究已刊登於2019年1月國際重要期刊《...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