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兒童居家隔離」怎麼辦? 家長必看懶人包1次整理!

「兒童居家隔離」怎麼辦? 家長必看懶人包1次整理!

【NOW健康 蘇淳閔/整理報導】新冠肺炎持續延燒,近日更傳出兒童死亡個案、嘉義市幼兒園確診等疫情,不少學生因密切接觸確診者而被匡列需居家隔離,考慮到12歲以下學生在居家隔離期間無法生活自理,需要家長陪同,台北市就提出家長照顧方案應對,並呼籲家長協助提供疫調相關資訊以利控制疫情。


「兒童居家隔離」怎麼辦? 家長必看懶人包1次整理!

▲受照顧者及照顧者資格說明。(圖/截取自「衛福部1957福利諮詢專線」FB)


家長必看!符合以下條件 可申請防疫假、領補貼


1.如果家中學童獲居家隔離單,家長得請「防疫家庭照顧假」。


2.家長如遭匡列,可等解除隔離後去區公所或線上填資料,憑居家隔離單申請每天1,000元的防疫補償金。


「兒童居家隔離」怎麼辦? 家長必看懶人包1次整理!

▲防疫補償金申請常見問答。(圖/截取自「衛福部1957福利諮詢專線」FB)


3.家長若因學童被匡列而需要請假照顧(照顧者),只要請公司開立證明,也可以請領1天1,000元。


4.若子女快篩陽性,請通知校方,由校方通知衛生所,衛生所會安排子女至醫院採檢,而陪同隔離的家長會一起做PCR檢測。


5.應由同一家長陪同子女,並與其他非隔離的家屬保持社交距離,非必要情況下在隔離陪同期間不可換人。不過若原本的陪同照顧者身體不適需就醫,則屬必要情況可以換人陪同子女。


「兒童居家隔離」怎麼辦? 家長必看懶人包1次整理!

▲防疫補償金申請資格及應備文件。(圖/截取自「衛福部1957福利諮詢專線」FB)


北市教育局推推 12歲以下「兒童照顧」3方案


▸方案1:適用於0到6歲學齡前幼童


須由1位家長陪同居家隔離。家長也會收到居家隔離通知書,和學生一起進行隔離及解隔。


▸方案2:適用於0到6歲學齡前幼童


「陪同居家隔離」,照顧者陪同照顧,並且會收到居家隔離通知書,和學生一起隔離及解隔。


▸方案3:適用於0到6歲學齡前幼童


「在家照顧不接觸」,須符合家裡有1人1室獨立空間的條件,學生可自己在房間隔離,照顧者(不限1位)可以選擇由輪流陪伴,且照顧者外出不受限制。


「兒童居家隔離」怎麼辦? 家長必看懶人包1次整理!

▲確診兒童居家照護警訊表徵與緊急送醫條件。(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孩童居隔期間發生緊急狀況 家長應變處理指南


根據指揮中心資訊,若兒童居家隔離期間出現以「輕度」症狀須視訊診療:


1.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超過39度合併發冷/冒冷汗。
2.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
3.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喘或胸悶胸痛。
4.持續性的嘔吐、頭痛或腹痛。
5.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


而較「嚴重」的症狀才可撥打119緊急送醫,或由同住親友送醫:


1.抽搐。
2.意識不佳。
3.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
4.唇色發白或發紫。
5.血氧飽和度低於94%(如家中有血氧機)。
6.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


除此之外,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在受訪時也表示,兒童染疫症狀主要以咳嗽、流鼻水或鼻塞、喉嚨痛與發燒症狀為主,跟感冒差不多,家中可備感冒用常備藥,或可透過居家關懷遠距醫療,由藥師送藥到家。


更多NOW健康報導
▸什麼是「3+4」?我是密切接觸者該怎麼做? 圖解秒懂
▸快篩試劑實名制首上路 連線系統當機民怨四起藥師怒批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 醫級邦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盈臻/台中報導】34歲的楊先生平時就愛喝手搖飲料及吃海鮮料理,日前和友人聚餐時更狂吃20隻蝦,沒想到吃飽準備離開時,突然感到雙腳一陣劇痛且無法站立,只得原地苦坐,直到店家打烊才勉強忍痛離開,隔天連忙到急診檢查,確診為痛風,經藥物治療並調整飲食4個月後,尿酸值總算恢復正常標準,讓他大嘆...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衛福部國健署發布2017年10大癌症,大腸癌連續12年佔據第1位,總共有16,408人新確診,相對前1年增加1,034人,但標準化死亡率略減;區分性別統計,男性癌症第1名同樣是大腸癌,但女性癌症第1位是乳癌,第2位才是大腸癌。國健署強調,大腸癌與乳癌發生率增加應該與篩...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日表示,因應國際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傳播趨勢,將持續推動醫療應變整備策略,完善醫療照護體系,確保若有疫情爆發時,有充足的醫療量能應變,守護我國人民健康。強化醫療照護體系 三大目標已達成一、減緩散播速度:避免短時間內感染個案暴增,衝擊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急診室是搶救生命的第一現場,24小時提供民眾緊急需要的醫療照護。不過,急診一直以來常有病人多、壅塞的現象,不只造成醫療人員沉重的工作負荷和壓力,也可能讓醫病關係變得緊張,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整理出三大重點,希望讓民眾對急診多一層認識,讓醫病溝通更順暢。自我症狀評估 非必要...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