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小弟弟」長期發紅,竟是癌上身 | 早安健康NEWS

「小弟弟」長期發紅,竟是癌上身 早安健康NEWS

43歲張先生,已婚,育有2子女,因自覺包皮發紅,且排尿疼痛持續20天而就醫,物理檢查發現,陰莖發紅,末端疑似有腫塊被包皮披著,沒有流血或流膿,由於有包莖,包皮無法翻開檢視,建議包皮切開並做病理切片。

手術將包皮背部切開後,發現龜頭下方繫帶處,有一個2×2.5×2公分表面充血,有如繡球花般外型的紅色腫瘤。病理切片顯示為陰莖鱗狀上皮癌,接受手術治療,術後恢復良好。

46歲高先生,已婚,發現陰莖有會痛的腫塊已持續兩年之久,檢查發現有包莖,包皮上有一腫塊,龜頭左側有一缺陷處。手術進行包皮環切及病理切片,發現罹患陰莖癌。

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周固指出,陰莖癌發生率在亞洲高於歐美,其中鱗狀上皮癌佔95%。罹患此症的危險因素有:感染、衛生及受傷、其他。在感染方面,有40%陰莖癌患者有感染HPV(人類乳突病毒),其中以HPV16型最多,佔63%;根據統計,免疫能力差者(如感染HIV),罹病機會較未感染者高約8倍;有性器官疣,或在性器官或肛門周圍有疣,罹患侵犯性陰莖癌機會多3.7倍。

衛生及受傷也是影響患病的危險因素之一,長期的衛生不良,包皮垢堆積會引起慢性炎症,倘曾發生龜頭炎或陰莖受傷,患病的機率也會上升。此外,陰莖癌80%發生在55歲以上,小於50歲者罕見;有抽煙習慣,患有硬化性苔癬,或是因牛皮癬接受紫外線治療,均會提高陰莖癌發生的機會。

周固提到,陰莖癌常見症狀有(1)陰莖發紅、起皮疹(2)有惡臭的滲液自陰莖滲出(3)疼痛(4)包皮或陰莖長東西,經治療長期不癒(5)從包皮下流血(6)陰莖變色(7)包莖。需透過病理切片確診。

治療方面,周固說明,主要是手術陰莖局部或全切除。倘為侵犯性陰莖癌,則須一併切除淋巴,且視病情配合化療、電療。術後五年存活率平均約為50%;癌細胞局部存在,五年存活率約85%;已侵犯周圍組織或淋巴,約59%;已發生遠處轉移,五年存活率約11%。

預防陰莖癌,建議平時應注意清潔衛生,倘有包皮過長、包莖且反覆發炎者,可考慮進行包皮環切,避免包皮垢的堆積;有抽煙習慣者也須戒煙。包皮或陰莖長東西,特別是疣狀物,經治療長期不癒,或是陰莖有不明分泌物,都應當留意,不可輕忽。 

【本文出自健康達人網;更多精采內容請上健康達人網;歡迎加入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worldno1。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影音中心/廖國安報導有人打疫苗後身體幾乎沒什麼不良反應,有人則像是得了重感冒,而這中間的差別與體質關係很大,調養好體質不僅能增加身體的適應能力,也能加強疫苗的保護力。美國自然醫學醫師林郁融表示,體質決定打疫苗後身體會起什麼反應,並從自然醫學角度教1招人人通用,可以調養體質的方式。林郁融建議四大族群首...

閱讀詳情 »

【記者王雯玲/高雄報導】 因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自7月27日起,疫情警戒降級,民眾外出機會將逐步增加,市府交通局規劃自27日起,幹線公車尖峰時段調整服務水準,以尖峰時段班距20分鐘為原則,其餘捷運接駁、一般公車路線則維持現有服務水準,高雄市公車運力將從平日班表7成提升為8成,未來將持續視疫情...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疫情影響,口腔癌篩檢大掉萬人!國健署今(26)日公布最新統計數字就透露警訊,根據1到6月最新統計,有菸檳行為者接受口腔黏膜檢查有23.7萬人次,相較去年同期一口氣減少約1.5萬人次之多。國健署提醒,實證顯示,有菸檳行為者不做口腔黏膜檢查,死亡風險恐增加3成5,得趁疫情...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王佐銘/台北報導 自今年5月起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嚴峻,病毒迅速遍佈全台,好在於全國三級警戒、民眾自主封城的情況下,確診數近期有明顯下降。不過現在國人最關注的就是哪時才能打到疫苗?而所謂的「殘劑」到底是不是較次等、還是快過期又或者混瓶拼裝出來的是不少民眾的疑慮。對此,醫師徐嘉賢就在臉書粉絲...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