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濕氣」是疲勞之源?黃奎祐中醫師大推三招除濕

「濕氣」是疲勞之源?黃奎祐中醫師大推三招除濕

(圖片轉載自每日健康)

每日健康/名醫大聲公 採訪報導

常聽到很多有關於「濕氣」的說法,有許多人會說濕氣在身體累積成毒性。久了之後很容易造成水分排不出去,怎麼吃都會胖?這種說法有根據嗎?每日健康特地訪問到黃奎祐中醫師,來解答這些問題。

舌苔是觀察的依據

黃奎祐中醫師認為如果要判斷是否有濕氣聚集的現象。可以先照鏡子觀察舌苔,舌苔正常狀況下會呈現薄白,乾濕適中的狀況,如果舌苔變得厚白、濕潤,就代表體內偏寒濕。如果是粗糙、厚黃,就代表體質有濕熱的狀況。除此之外,早上上廁所時,排便感感覺比較黏膩、排不乾淨、難以成行,就是濕氣比較重的狀態。而這狀態下,容易感受到身體疲倦、感到很睏重,中醫有種說法叫「濕身重濁」,這些濕氣會阻礙氧氣正常運行。

哪些因素會累積濕氣

歸納這些病因,主要來自四個因素,有的人是因為先天稟賦比較差,消化能力不足。有些人則是趁冬天吃過多油炸食物、夏天喝冰品,造成脾胃的問題。有些人則是因為居住在常下雨濕氣多的地方。第四,則是因為工作壓力大,情緒的影響,鬱悶緊繃的狀況。也會影響到身體,中醫稱這種情況為「肝鬱乘脾」。很容易造成「濕血」對身體的不良影響。

如何除濕?

要如何「除溼」呢?第一個方法是運動排汗,只要有流一些汗,就可以幫助我們的身體排除「濕氣」。中醫建議運動排汗,為去除濕血的第一要務。另外中醫運動「八段錦」中有提到「調理脾胃單舉手」的動作。這動作對於改善脾胃,排除濕血都可以有很大幫助。因為「濕的凝聚」的四個原因,都與脾的運化不好有關。第三,則是可以按壓承山穴(小腿背面正中線上,腓腸肌肌腹下,當伸直小腿或上題足跟會出現的尖角凹陷處)和三陰交穴(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一般從踝部向上算四根手指)。


延伸閱讀

80%的「肥胖」是因為「體內濕氣」在作怪:每天「四穴道按摩法」,祛濕健脾消水腫,在家鏟肉不花錢!

【本篇文章由《每日健康》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全台疫情趨緩,中央宣布自7/27起全台進入二級防疫管制,其中台北市、新北市餐飲部分維持外帶不內用,其他縣市都陸續開放。新北市長侯友宜透過臉書貼出各類別防疫指引,提醒市民多加留意相關規定。侯友宜在臉書提醒市民,7/27(二)起降至二級警戒 ,昨天防疫會議上市府團隊再公布一波採階梯式開放場域,請市民多加...

閱讀詳情 »

台北市長柯文哲23日指出,北市快到期的疫苗還有20萬劑,轟中央施打速度比較慢,不過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7月19日早就發過公文提醒。柯文哲妻子陳佩琪昨晚透過臉書說,「殘劑影響了我的工作和家庭,我已經數星期不跟老公講話了」,她也好奇中央回收是要如何處理這些疫苗。陳佩琪昨天晚間透過臉書粉專說,聽說北...

閱讀詳情 »

指揮中心日前宣布自7月27日起全國降至二級警戒至8月9日,除了雙北市仍禁止餐飲不內用外,高雄、台中、台南等縣市都將按照衛福部的指引開放餐飲內用。中山附醫兒童急診主任謝宗學則在臉書發文表示,國人千萬不能鬆懈,這幾天陸續發生的群聚感染,也證實疫情還沒有完全冷卻下來,指出雖然接種疫苗能降低確診後的重症率,...

閱讀詳情 »

東京奧運主辦單位今天通報新增10名奧運相關人員染疫,包括選手在內,目前奧運確診人數累計來到132人。東京COVID-19疫情嚴峻,24日就新增1128例確診病例,連續5天單日新增破千例,多國選手不得不因染疫而退賽。(民視新聞網/綜合報導) 【延伸閱讀】 快新聞/美副國務卿雪蔓訪中 外交部:已事前與美...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