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獨活症候群」人數激增 當心引發健康危機!

「獨活症候群」人數激增 當心引發健康危機!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韓國實鏡綜藝節目「我獨自生活」描述藝人一個人生活情景,也引發「獨活」熱門話題!不單單在韓國出現普遍的「獨活」現象,根據台灣統計報告,近年來個人戶數逐年增加,目前更突破300萬戶,佔全國家庭總戶數超過34%,也就是平均每三戶就有一戶是獨居者,顯示「獨自生活」有愈來愈普遍的趨勢。對此現象,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提醒,單身獨居生活雖然享受自由,但若長期疏於人際交流引發孤獨感,就可能讓「獨活症候群」上身,引發身心健康危機!

單身獨居孤獨感侵襲  「獨活症候群」人數激增!

今年40歲的大仁哥(化名)是名公司高階主管,經濟條件相當不錯,獨自住在豪宅裡,但談感情卻相當不順利,朋友都笑稱他為「單身貴族」。不過,大仁哥覺得自己一點都不貴族,反而對於長期「獨活」感到苦悶、孤單及憂鬱,甚至會失眠及作惡夢,最後到精神科診所就醫,評估為「獨活症候群」引發的情緒障礙。

收治個案的精神科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表示,「獨活」本來不是問題,這些人可以享受自由自在的快樂生活,但是臨床上觀察到許多獨居是被迫不得已,例如自己本身不善人際社交,或因疫情被迫在家工作生活,時間久了會容易產生孤獨感,甚至對於人群有排斥感,最後出現無助、無望、情緒低落及失眠症狀,引發「獨活症候群」上身,近來因此前來求診的人數也激增不少!

求助專業提升社交技巧 改善獨活症候群

楊聰財醫師說明,「獨活症候群」不是正式的精神疾病,不過長期會引發常見的失眠及憂鬱症狀,也會造成社交畏縮影響心理健康,因此治療上會先以藥物來改善憂鬱、失眠及焦慮等生理症狀,讓患者穩定情緒並恢復生活常軌,後續再安排臨床心理師透過認知行為治療及訓練社交技巧,幫助患者增強自信心。另外也會鼓勵患者學習正向思考,鼓勵多參與社交活動,提升與人互動連結。若身邊有朋友患有「獨活症候群」,建議可以三五成群主動邀約患者外出活動或陪伴,讓患者感覺不是孤單一人。

飲食運動雙管齊下 穩定情緒又助眠

楊聰財醫師補充,除了尋求專業醫療人員協助及親朋好友陪伴外,建議患者也可透過飲食及運動改善。例如香蕉因富含色胺酸可轉化為血清素,對於改善睡眠,減輕焦慮、憂鬱相當有幫助;另外鮮奶、地中海型食物、三蔬五果或是深海魚油等食物也有助改善負面情緒。除了飲食外,運動更是可以提升多巴胺及腦內啡等神經傳導物質,對患者的情緒穩定有相當大幫助。

楊聰財醫師提醒,隨著「獨居」或「獨活」的人數激增,如何安排有意義的生活計畫相當重要,同時平常也應多多關心周遭親友,利用假日或節日一起出去聚聚,有助身心健康。若獨居生活者出現身心健康警訊,建議應盡速尋求專業精神科醫師協助,才能好好享受獨自生活。

【延伸閱讀】

年紀愈大愈感到孤單? 小心讓憂鬱情緒找上門

你覺得孤獨嗎? 研究:認為自己對別人不重要愈孤獨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92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關注今日的本土個案同時,也要關注全球疫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今(8)日新增42例境外移入,性別為25例男性、16例女性、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10至70多歲,國家以美國23例為最大宗,其他有越南4例、法國2例,阿根廷、澳大利亞、菲律賓、加拿大、阿拉伯聯合大公...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COVID-19病毒造成全球大流行近2年,「百年大疫」不僅奪去數以百萬人的性命,在經濟、社會層面更造成嚴重影響,升高人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僅在美國境內就有研究發現,COVID-19大流行期間,民眾出現憂鬱症狀的比例上升近3倍。面對病毒威脅、人群隔離的人們,更需要擁有足夠的社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現代人經常用眼過度、視力疲勞,補充「葉黃素」也成為一陣風潮。新北市立聯合醫院眼科主任陳昱安醫師表示,眼部細胞所需的養分,除了葉黃素外,「玉米黃素」也同等重要。人體眼部中的「黃斑部」,是眼部細胞最密集的區域,其中有二種重要成分,其一是民眾熟知的「葉黃素」,第二則是「玉米黃素」...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新北報導】新北市衛生局今(8)日上午9點57分發布新聞指出,桃園機場有1例防疫計程車司機檢驗陽性,住在新北,在1月4日採檢陰性,1月7日採檢出陽性,但Ct值較高達33,中央尚未列為確診個案,還要再確定,今天上午會再度採檢複驗。近期沒有與其他駕駛互動。 新北市衛生局立刻展開疫調匡...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