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癌王」胰臟癌無徵兆 死亡率破8成? 腫瘤部位與症狀有關? 如何治療能存活最久?

「癌王」胰臟癌無徵兆 死亡率破8成? 腫瘤部位與症狀有關? 如何治療能存活最久?

胰臟癌惡性度高易轉移  死亡率佔確診數破8成

國內外陸續傳出有名人因胰臟癌離世,且確診到不治時間相對短促,往往令人震驚。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吳教恩醫師指出,一般所說的胰臟癌,九成以上是指外分泌組織長出的「腺癌」,惡性度高且容易轉移,治療效果並不理想。

根據106年癌症登記資料,初診斷胰臟惡性腫瘤有2,469人,因胰臟腫瘤死亡則有2,082人,僅就數字來看,一年死亡率超過8成,胰臟癌因而素有「癌王」之稱。


「癌王」胰臟癌無徵兆 死亡率破8成? 腫瘤部位與症狀有關? 如何治療能存活最久?

胰臟癌為何難發現?  不同位置的腫瘤症狀差異?

胰臟癌惡性令人聞之色變,而且發生時未必有明顯徵兆。吳教恩醫師表示,胰臟癌難以早期發現,主要有3大原因:第一,胰臟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第二,超音波檢查較難發現胰臟腫瘤;第三,胰臟腫瘤在很小時就容易發生轉移。

此外,症狀表現也會因腫瘤位置而有所差別。吳教恩醫師說明,胰臟「頭部」的腫瘤會造成膽管阻塞及黃疸症狀,較容易被早期發現。但是,若腫瘤長在「胰體」或是「尾部」,通常須長到一定大小才會造成疼痛,且伴隨有食慾不佳、體重下降等症狀。病人可能在症狀出現3-6個月之後才診斷出胰臟癌。


胰臟癌復發機會達八成?  手術後一樣要化療?

吳教恩醫師指出,胰臟癌的分期,主要根據局部腫瘤大小、是否有侵犯到周圍血管組織。以及是否有局部淋巴結轉移(第二到三期)、是否已有遠端擴散轉移(第四期)來區分。臨床上約只有2成病患適合手術切除,其他病患都需要接受全身性化療,再評估是否能夠切除腫瘤。

吳教恩醫師表示,胰臟癌患者即使切除腫瘤,仍需要接受輔助性化療降低復發率,增加存活機會。但只有約兩成病患在術後不再復發,其他八成病患在術後仍要面臨腫瘤復發,腫瘤也可能進展為晚期。


目前針對胰臟癌治療,可透過多專科團隊,包括一般外科、腫瘤內科、胃腸肝膽科、放射科、病理科共同討論分期與開刀可能性。吳教恩醫師表示,近期也發現運用「前導性化療」,在手術前有機會使腫瘤縮小,增加病患未來接受手術治療的機會。


「癌王」胰臟癌無徵兆 死亡率破8成? 腫瘤部位與症狀有關? 如何治療能存活最久?

晚期胰臟癌的治療方式?  全身化療有哪些副作用?

當胰臟癌進展到晚期,無法接受手術或有遠端轉移時,全身性化療是目前的治療首選。吳教恩醫師指出,全身性化療除了考量效果,還要考慮病患是否能夠承受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嘴破、腹瀉、血球下降等。此外,病人本身的營養情況、是否有胃腸道症狀,也都需要一併考量。

吳教恩醫師表示,全身性治療的搭配,在目前臨床實驗中存活最久的處方,是三個化療藥物搭配一個輔助性藥物,病患中位數存活最多可達11.1個月,腫瘤控制率達70.2%,中位數無惡化存活時間也有6.4個月,接近傳統治療的兩倍存活時間。國內目前也有取得健保給付。唯一缺點是副作用較大,患者症狀較明顯。


吳教恩醫師指出,針對胰臟癌不同合併治療的研究仍在持續進行當中,治療效果相較過去均有進步。有些患者在一開始吃藥時會有輕微噁心、嘔吐、腹瀉、嘴破等症狀,但是經過好的藥物調整,大部分的病患都很輕鬆。提醒胰藏癌病人可與醫師溝通,配合多專科醫療團隊照護,獲得更良好的生活品質。


你可能有興趣

 

相關推薦

捷克政府今天召開內閣會議,衛生部長沃依泰赫隨後宣布,將捐贈3萬劑疫苗給台灣。目前已有美國、日本、立陶宛、斯洛伐克、捷克等國捐贈疫苗給台灣。(民視新聞網/綜合報導) 【延伸閱讀】 快新聞/陳椒華轟ACIP委員「懂混打?」遭撻伐 發文急道歉 快新聞/談陳柏惟罷免案 江啟臣:沒綁公投有點困難 東奧/鄭怡靜...

閱讀詳情 »

【記者 高金次/新北 報導】 國內疫情逐漸趨緩,民眾開啟微解封的生活模式,但新北市果菜運銷股份有限公司為生活民生必需品供應最前線,面對防疫工作仍不敢鬆懈。昱凱科技公司捐贈一座「222遠紫外線滅菌防疫門」,強化升級市場第一線防疫工作,今(7/27)於三重果菜批發市場啟用,由新北果菜董事長劉來通代表接...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韓羽婕 李文成 王聿瀠 羅偉哲/台北報導 因應今(27)日起全國降級解封,為協助精準疫調,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同步開放「疫調輔助平台」給各地方縣市可以查詢民眾的實聯資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上午亦宣布,各縣市政府下載跟存取的情況也會同步公開讓民眾查詢,讓民...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經痛不是病,但痛起來要人命,不少人鬧到嚴重時,甚至必須動手術才能解決心頭大患,而子宮內膜異位症是痛經常見的主要原因,國內婦產科門診統計就發現,台灣年輕女性有多達1成是巧克力囊腫惹的禍,不得不考慮切除,才有機會從此跟各種擾人的症狀說再見,但手術最大風險就是出血。  ...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