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第一賣冰,第二告醫師」每天1.5名醫師等著被告,醫病關係已達崩潰邊緣!!│新新聞

醫病互信已到達崩潰邊緣,醫病雙方各自出招、彼此諜對諜陷入惡性循環,部分醫師則準備集結力量反撲,誓言帶起醫師反告病人風潮,讓醫病關係徹底崩潰,才有機會重生。若無法盡快替醫病雙方尋求解決出口,將會是不可承受之重。

文◎林筱庭

台灣醫療糾紛案之多,幾乎沒有一位醫師逃得過。就連過去總是默默陪在台北市長柯文哲身旁,溫柔形象深植人心的柯夫人陳佩琪,也曾因發生醫療糾紛心煩意亂,在電話中向柯文哲大聲怒罵。

「第一賣冰,第二告醫師」

「第一賣冰,第二告醫師」每天1.5名醫師等著被告,醫病關係已達崩潰邊緣!!│新新聞

在北市聯醫擔任小兒科醫師的陳佩琪,日前在臉書上自曝,過去柯文哲常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演講,唯一一次去聯醫非為演講目的,就是為了她的「醫糾事件」。而柯文哲過去在台大醫院擔任急診部醫師,也曾經因「連帶被告」,遭捲入兩起醫療糾紛。

事實上,全台灣約有四萬三千名醫師,每天至少都有一.五名醫師等著被告。過去俗語說最賺錢的行業:「第一賣冰,第二作醫師。」在醫師彼此眼中,社會實情早已成了一句可悲的笑話:「第一賣冰,第二告醫師。」

衛福部醫審會受理的「醫療糾紛鑑定案件」,每年已破五百件大關。但在一九九三年健保開辦前,將近十年,這數字平均不超過一六○件,而健保開辦後次年,數字開始飆升,直接跳到二五○件;二○○○年後每年約四百件,二十年間增加了三倍多。

其中,最常送醫事鑑定案件的科別,正是柯文哲夫婦所在的「內、外、婦、兒」四大專科,一九八七年至○九年間,外科占三四.二%,內科占二八.三%,婦產科占一四.九%;若看二○○○年至○九年間地方法院民事判決分析,則以內科占二六%、外科占二四%、婦產科占一七%,最易發生醫療糾紛。

「醫療糾紛訴訟是『以刑逼民』,讓醫護人員不得不接受民事和解,以求早日解脫心靈桎梏。」西園教學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李詩應指出。

這只是冰山一角浮上檯面的數字,並非所有醫療糾紛都會走上訴訟一途,更多潛藏數字遠高於此;據推估,每年約發生五千餘件醫療糾紛,讓醫師們苦不堪言。

台灣廉價、大碗的健保給付制度,正是將醫病關係推入火坑的禍首,健保給付制度遲遲追不上醫療費用,醫院為求生存,只好想辦法壓低人力成本。「醫院人力欠缺,醫師過勞容易出狀況,與病家溝通時間變少,醫糾自然難以避免。」彰基小兒腎臟科主任錢建文說。

醫師自保,自備「行醫紀錄器」

「第一賣冰,第二告醫師」每天1.5名醫師等著被告,醫病關係已達崩潰邊緣!!│新新聞

醫改會副執行長朱顯光指出,醫糾爆發的兩大根源,其一正是病家缺乏與醫師溝通的時間,對於治療過程充滿疑慮。醫改會於二○○六、○七年間共九二九件的醫糾諮詢個案中,有四成的醫糾主因都來自於「醫病溝通出了問題」。

另一引爆點,則是民眾在院內申訴協商時,沒有辦法第一時間拿到病歷,缺乏明確申訴窗口或處理機制,「找不到第三方協助說明病情,而醫師也可能礙於醫院政策或太忙,無法第一時間與民眾溝通。」朱顯光說,根據醫改會調查,醫糾民眾最大的訴求是要求道歉與瞭解真相,其次才是賠償。

「第一賣冰,第二告醫師」每天1.5名醫師等著被告,醫病關係已達崩潰邊緣!!│新新聞

但醫病關係扭曲、惡化的現狀,已讓不少醫師開始在診間自備「行醫紀錄器」求自保,先行一步搜集舉證資料,避免被告。有的醫師則選擇放棄高薪,回學校當學生,重頭開始學法律,甚至跨考律師,就是希望哪天碰上醫療糾紛時,能更從容面對。 

 

【原文刊載於《新新聞》1473期,更多精采內容請上《新新聞》官方網站;《新新聞》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市售壯陽藥物這麼多種,該怎麼選擇合適的藥物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泌尿外科黃建榮醫師表示,以市售常見的三種壯陽藥物來說,每種藥物的特性不同,可視個人需求來選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口服壯陽藥物後應搭配適當的性刺激,才有助於勃起喔!  市售常見的壯陽藥物包括威而鋼、樂威壯、犀利士等,在使用上有何不同?到底...

閱讀詳情 »

早產兒是指未達37週出生的嬰兒,由於早產兒在媽媽體內生長的時間不足,胎兒的生理機能、腦神經發展都尚未完成,因此,寶寶照護需要家長多一份的用心。禾欣診所吳書毅醫師表示,一般而言,早產兒2歲前會使用矯正年齡來觀察其生長狀況,2歲後即可恢復使用實際年齡;但是,預防注射則須以寶寶實際年齡來接種疫苗喔!  孕...

閱讀詳情 »

炎炎夏日來臨,衣服越穿越輕薄,腰間贅肉都快遮不住了嗎?WDC職業國標舞世界大賽國際級評審陳媦娟老師表示,想要擁有誘人小蠻腰其實不難,每天花15至20分鐘扭腰擺臀動一動,兩週就有感!  夏日擺脫腰間贅肉大作戰!為確保動作確實做到,建議一開始可運用全身鏡來檢視動作是否正確! 1. 身體站直、不駝背,脊髓...

閱讀詳情 »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琪拉編譯Photo Credit: makunin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我們都知道情緒影響健康,尤其是負面情緒。雖然我們並沒有臨床實驗證實情緒與健康有關,但慢性的憤怒、憂傷、挫折或害怕的人容易有慢性疾病,最近科學針對已婚夫妻研究,已經發...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