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近視」是疾病!眼科醫師盤點近視控制法 對抗惡視力

「近視」是疾病!眼科醫師盤點近視控制法 對抗惡視力

【NOW健康 林郁敏/桃園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資料指出,台灣18歲以下人口的近視率約85%,為全球第一高!由於孩童正處發育期間,眼睛一旦受到不當刺激,近距離且長時間連續使用3C產品、讀書等,最容易導致孩童的近視加深,可能小小年紀就已經發展成高度近視了。眼科醫師朱智盟認為,為了防止孩童近視持續加深,可善用散瞳劑、角膜塑型片,或者近年才出現的軟式離焦隱形眼鏡、離焦眼鏡等醫學工具的輔助。


散瞳劑是優先使用的治療藥物 副作用會產生畏光不適


過去已經被用來控制孩童近視數10年的散瞳劑,通常是眼科醫師優先使用的治療藥物。在控制度數上,臨床調查顯示,若使用長效型高濃度散瞳劑,其放鬆孩童過度緊繃的睫狀肌,最終能使近視加深的速度控制在平均每年增加25度以下。不過副作用是常有瞳孔放大、白天會產生畏光不適。


角膜塑型片改變角膜弧度 能達到抑制近視度數加深效果


角膜塑型片是近幾年來使用的治療方式。經過研究證實,長期配戴能抑制孩童近視度數加深的效果,也沒有散瞳劑的副作用,只要夜晚配戴著角膜塑型片6至8小時,透過改變角膜弧度來暫時抵銷近視度數,白天就不需要戴近視眼鏡。


然而,看似有著多重優勢的角膜塑型片,卻非所有的孩童都願意配戴,朱智盟表示,主因是角膜塑型片為硬式鏡片,保存及清潔都需格外小心,且即使家長有心為孩童打造客製化的角膜塑型片,仍有部分孩童因試戴期的不適應感而強烈拒絕。


除了控制眼軸增長 運用「周邊離焦原理」也可控制近視


究竟控制近視度數是透過什麼原理呢?朱智盟說明,正常視力的孩童眼球前後軸距約為22至23mm,當近距離用眼過多,睫狀肌長時間收縮且兩眼過度內聚,眼軸就會加長的很快,使得成像無法聚焦,眼軸平均每增加1mm,近視度數就會增加約300度左右,眼軸長度增長到26.5mm時,通常已經是高度近視。因此抑制眼軸增長是目前大部分(如散瞳劑、角膜塑型片等)的近視治療趨勢。


然而,近年更發現能控制近視的「周邊離焦原理」,朱智盟進一步指出,所謂周邊離焦原理是指透過微透鏡抑制周邊視網膜對焦,周邊離焦後屈光度較大,進而減緩眼軸增長,使得影像在視網膜前形成並聚焦於中央。透過此原理控制近視的新醫療器材分別有軟式離焦隱形眼鏡及離焦眼鏡,臨床上從近視100度到800度左右都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日拋型離焦隱眼無須煩惱清潔問題 離焦眼鏡可抑制近視加深


相較於硬式的角膜塑型鏡片,離焦隱形眼鏡的使用門檻較低且易上手,且因為是日拋型,家長無須煩惱每日清潔問題,不過整年使用離焦隱形眼鏡的費用較高,較適合經濟條件寬裕的家庭。


而離焦眼鏡則像是戴近視眼鏡一樣,卻能透過周邊離焦原理來抑制近視加深,費用也相對低,適合有預算限制、無法接受角膜塑型片,又想減緩近視加深者使用。


「近視」是疾病!眼科醫師盤點近視控制法 對抗惡視力

▲近視度數控制工具比較。(資料來源/朱智盟醫師提供;圖/NOW健康製作)


無論是使用角膜塑型片、離焦隱形眼鏡或離焦眼鏡,朱智盟提醒,若經眼科醫師評估許可,再搭配散瞳劑同步治療,近視控制效果最好,但千萬不可夜間使用角膜塑型片、白天又使用離焦隱形眼鏡,對於角膜的負擔會過大。此外,為了孩子的視力健康著想,家長應積極正視孩子近視的問題,近視是一種疾病,預防近視、防止近視加深是全民運動,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


更多NOW健康報導
▸春天老是提不起勁犯「春睏」 這2個時段症狀特別明顯
▸莫名發燒、咳嗽、盜汗、全身發癢別輕忽 恐淋巴癌警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李義輝報導)好不容易暑假到來,許多年輕學子幾乎玩瘋了,夜唱、夜衝、沙灘趴,不過,日夜顛倒,飲食不正常,很容易讓痘痘冒整臉。振興醫院醫學美容中心主任藍淑馨醫師強調,對付青春痘及毛孔粗大的首要關鍵在於清理毛孔,如果加上作息正常、多吃蔬果,相信皮膚就能恢復正常。藍淑馨指出,每年暑假期間,門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馬羿縉編輯)隨著身體老化、器官功能不再,加上環境污染或長期抽菸、接觸二手菸,都會加速肺功能惡化,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到底肺部疾病對人體的影響為何?我們該如何預防?阮綜合醫院胸腔內科專業醫師和呼吸治療團隊,將提供您更詳細的資訊。提供30名免費肺功能檢查,現場開放報名。時間:2013年8月3...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學齡前小朋友容易把物品往口鼻塞,台中市一名媽媽抱著孩子到診所求診,表示孩子把防蚊手環的扣子塞進鼻子裡,開業醫林釗尚立即作緊急處理;首先將鼻腔內的分泌物清乾淨,並噴上麻藥和黏膜血管收縮劑,在反射鏡良好的視野下操作,用異物輪匙繞到異物後面,向前勾出來。林釗尚表示,取出此類異物要...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一名23歲男子因鼻子不舒服、鼻塞偶有出血到診所就醫,一開始當成鼻過敏,但治療不見改善,改到耳鼻喉科就診;醫師巫剛肇檢查發現他鼻中膈的前方黏膜有局部糜爛現象,附著許多結痂及血塊,仔細清除結痂後,赫然發現鼻中膈破了個洞。男子表示,最近沒有開刀,也沒有受傷,也不清楚為什麼會這樣?...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