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別再逼孩子把飯吃光】- 培養孩子自我控制飲食的能力,讓身體更健康!(歡迎分享)

【別再逼孩子把飯吃光】- 培養孩子自我控制飲食的能力,讓身體更健康!(歡迎分享)

【別再逼孩子把飯吃光】- 

培養孩子自我控制飲食的能力,讓身體更健康!

近期發表在美國《兒科》雜誌上的一項實驗發現,超過半數的美國父母會要求家裡的青少年把盤裡的食物全部吃完,不能有剩菜。有三分之一的父母在孩子表示吃飽後,仍要求他們再多吃點,導致孩子常吃得過飽。

「哇,你把飯吃光光了,你好棒!」

「把碗裡的青菜吃掉才可以下桌。」

「飯全部吃完了才可以吃布丁。」


多數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好好吃飯,甚至不惜使出鼓勵威嚇、連哄帶騙等各種手段讓他們「把飯吃完」。近期發表在美國《兒科》雜誌上的一項實驗發現,超過半數的美國父母會要求家裡的青少年把盤裡的食物全部吃完,不能有剩菜。有三分之一的父母在孩子表示吃飽後,仍要求他們再多吃點,導致孩子常吃得過飽。

為何父母這麼執著於把飯吃完?《紐約時報》網站新聞指出,我們從小被教育不能浪費食物,主要是因為我們的父母、祖父母和無數代祖先都活在食物資源匱乏的年代,那時代的小孩必須充分把握進食的機會,因為下一餐不知道會在哪裡。但如今,我們活在一個有正餐、有下午茶、還可以去夜市吃宵夜、或隨時去便利商店買零食的世代,小孩多半餓不著,但孩子與生俱來還是有控制飲食的能力。

當父母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時代轉變,仍把焦點放在「吃乾淨的餐盤」而不是孩子真實的「飽足感」時,孩子會逐步喪失自我控制飲食的能力,為日後的飲食問題埋下因子。

美國賓州兒童肥胖研究中心研究單刀直入檢視從1987年起,要求學前兒「把碗裡的食物吃完」的相關研究。結果發現,進食過程中,若孩子過於在意碗裡還剩多少食物這類外在訊息,即便是吃完高熱量的一餐,他們仍會比更能覺察內在訊息的孩子吃下更多食物。其他研究也發現,被要求要把飯吃光的男孩,外食時會點更大份的餐點;有肥胖症的成人,對於小時候家裡飲食規範的印象,遠比體重正常的成人深刻,而「把飯吃光」是最常見的規矩。

不過,父母在吃飯這件事上給孩子壓力,不只是希望小孩能多吃一點,也希望他能營養均衡、不偏食。有些人會幫孩子設定進食順序,好比要孩子先吃蔬菜再吃肉,或是多吃健康食物就給點心當獎勵,甚至訓練孩子對把飯吃光光有榮譽感。但這麼做,只會讓甜點、零食顯得更誘人,反而會消弭孩子選擇健康食物的內在動機。餐桌上太多的討價還價也會模糊焦點,讓孩子沒法專注於內在的飢餓訊息。等他們長大成人後,訓練凌駕於直覺,他們只知道要埋頭苦吃,把盤裡的食物吃完,卻搞不清楚「飽」的真正感覺。

好消息是,有愈來愈多研究看到注重內在飢餓訊息的好處,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團隊就發現,善用飢餓感和飽足感來引導個人飲食的年輕人,身體質量指數(BMI)比不會這麼做的年輕人低,飲食失調的比率也較低,這樣的女孩也比較不會刻意減肥或暴飲暴食。

在這個豐衣足食、容易養出小胖子的時代,知道自己何時「吃飽了」比把盤子「清光光」更重要。

當我們讓孩子專心感受內在飢餓感與飽足感的變化,聽從自己的內在訊息,不僅能減少餐桌大戰,也在幫助他們吃出更健康的未來。

【別再逼孩子把飯吃光】- 培養孩子自我控制飲食的能力,讓身體更健康!(歡迎分享)

如果此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分享出去,讓更多人受益喔!

 

其他閱讀:

健康分享!鳳梨檸檬酵素『排毒自己做』,

教您如何做鳳梨檸檬酵素飲!(歡迎分享)

點我看更多>>>>

http://www.life.com.tw/?app=view&no=149087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方便攜帶、營養豐富的香蕉是不少健身人士的最愛,最近坊間也興起香蕉減重,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1根香蕉熱量約等於3分之1碗白飯,含有豐富的鉀、鎂、膳食纖維,且屬於快樂水果,確實有益健康,但不宜大量食用,以免引發腸胃不適。 劉怡里說明,香蕉含有豐富膳食纖維、抗性澱粉、...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方便攜帶、營養豐富的香蕉是不少健身人士的最愛,最近坊間也興起香蕉減重,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1根香蕉熱量約等於3分之1碗白飯,含有豐富的鉀、鎂、膳食纖維,且屬於快樂水果,確實有益健康,但不宜大量食用,以免引發腸胃不適。 劉怡里說明,香蕉含有豐富膳食纖維、抗性澱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六十多歲男性,患有多發性肝臟血管瘤及慢性C型肝炎,雖C肝經藥物治療後在血中已持續測不到病毒,但卻在定期追蹤發現,血中甲型胎兒蛋白(alpha-fetoprotein)逐漸上升,經電腦斷層檢查,除血管瘤外,於肝臟第7區域發現新腫瘤,確診為肝癌;由於其肝硬化且肝功能不佳...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強烈寒流南下,北部民眾清晨起床時,都可感受氣溫驟降寒氣逼人,氣象局表示白天高溫僅有17與18度,入夜降到13至14度,天氣溼冷溫差大,心血管疾病患者危險性提高,醫師提醒,務必注意保暖,如果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等症狀,務必儘速就醫。 擁有家...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