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有影】他年僅35歲一夕爆血管又洗腎 1/2遺傳率這病傷透全身

▲遺傳「多囊腎」上身,不只面臨洗腎威脅,還有全身併發症。(CNEWS資料照)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張華安/專訪報導

我的腎臟長滿水泡!一名年僅35歲的年輕男子,因出現肚子脹、血尿等症狀就醫,超音波檢查一照,腎臟竟滿布大大小小水泡,剛從醫師口中確診俗稱「泡泡腎」的多囊腎,隨即因併發症血管瘤爆裂腦中風,洗腎、半邊身子癱瘓一同襲來。醫師強調,多囊腎有2分之1遺傳機率,早發現早用藥才能延緩惡化。

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ADPKD)是腎臟科最常見的遺傳性腎臟疾病,患者子女有一半機率會遺傳到異常基因,隨著不斷增長的囊泡一路破壞腎功能,最終不得不洗腎。

台中榮總內科部腎臟科主任陳呈旭表示,該名男子是他收治最年輕的患者,渾然不知自己有家族史,回頭一驗,原來家中60歲的父親就有多囊腎,只是比男子幸運的是,腎功能遭破壞的速度及併發症沒有來得這麼急、這麼凶。

根據統計,國內洗腎人口當中,約有2.7%的人肇禍於多囊腎,人數不是最多,卻是最容易發生併發症的高危險族群,且造成的健康衝擊可謂「從頭到腳」沒有一處被放過。

陳呈旭解釋,因為蛋白質結構遭到破壞,多囊腎患者的併發症包括腦中的血管瘤,有腦出血、猝死風險;心臟瓣膜也易閉鎖不全,造成心衰竭;肝、腎囊泡除損傷既有肝腎功能之外,如果大到壓迫腸胃道或肺部,營養不良、腸憩室感染得切腸甚至呼吸困難便如影隨形。他不捨的說,對於併發症嚴重的患者而言「洗腎甚至不是結束」。

警訊在於,不少學生族群早在高中、大學入學階段的尿液檢查時,就看到有血尿、蛋白尿的徵兆,卻常因為自己還年輕,忽略掉可能的風險,尤其是那一些不自覺有家族病史者。

多囊腎在台灣有兩大常見異常基因型,陳呈旭說,一者較早發,通常在40、50歲就步入洗腎的最壞局面,另一者則約在60歲之後,但無論何者,唯有規律回診,定期追蹤,加上必要的藥物治療,才有辦法盡可能的延緩病程、延緩走入洗腎的年齡。

陳呈旭強調,擺脫過去無藥可用的困境,現在已有藥物可治療多囊腎,健保今年7月亦開始給付,針對中度腎衰竭的年輕患者,開放事前申請治療,以台中榮總為例,已有3人開始用藥,依其可減少20到30%水泡成長率的療效預估,至少可多爭取5到10年時間,成為新的希望。

看過一家族中3、4個家庭超過8人確診的案例,陳呈旭疾呼,多囊腎這2分之1的遺傳機率,絲毫賭不得,如果有家族史又出現不明血尿、發燒、感染等症狀,務必就醫檢查,定期追蹤,以避免併發症,與多囊腎和平共處才能活得更健康。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有影】「多囊腎」一代傳一代 全台逾2千家族生來竟註定洗腎

【有影】遺傳了「多囊腎」… 這群人寧不生育就怕孩子受洗腎苦

【有影】1/2遺傳機率的「泡泡腎」 健保7月給付新藥延緩洗腎命運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台北榮總研究團隊利用特殊的皮膚拉撐裝置幫小鼠「拉皮」誘發毛髮再生。(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禿子福音!台北榮總研究團隊今(17)日發表最新毛髮再生研究成果,繼發現「拔毛」可產生群聚感應現象誘發毛髮的再生之後,研究團隊再度針對小鼠進行研究,發現利用特殊的皮膚...

閱讀詳情 »

▲運動不當,小心胸壁肌肉拉傷!(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胸部隱隱作痛,該不會是肺有毛病?一名40歲女性,感覺右胸持續疼痛,每當深吸氣時或是抬高右手時就會引起疼痛,用手按壓還有明顯痛點,嚇得以為肺部出了大問題,急忙就診,醫師診斷為運動引起的「胸壁肌肉拉傷」,這...

閱讀詳情 »

▲台大醫院成功完成心臟持續停跳50天後去敏化心臟移植。(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心臟完全不跳50天,台大醫師照樣從死神手上搶救回來!38歲的陳小姐,去年10月赴日本旅遊時遭蜜蜂螫咬,回到台灣後就出現發燒、患處痛腫癢,從有心跳一下變沒有心跳,靠著2台葉克膜與2...

閱讀詳情 »

▲林口長庚已完成5例微菌叢植入術,成功率百分百。(照/長庚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捐「大便」也能救人一命!糞菌移植乍聽起來不雅,但在醫學治療上卻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救命關鍵,林口長庚醫院今(11)日發表最新治療成果,該院利用糞便發展出的微菌叢植入術,迄今已治療5例嚴重或反覆性困難梭...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