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罕病孤獨路2】立法之路艱辛 病友只得背水一戰

【罕病孤獨路2】立法之路艱辛 病友只得背水一戰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總有些小生命、帶著先天性疾病誕生於家庭,無依無靠的罕病患者,需要有立法的保障,終於在西元2000年,《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通過,從草案進入立法院到三讀通過,僅花費42工作天,創下國內立法先例,也讓台灣成為繼美、日、澳、歐盟之後,全世界第5個為罕病建立制度、更是當年對於罕病特有「防治概念」的國家,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女士、共同創辦人曾敏傑先生、董事長林炫沛醫師,及其團隊與立法委員的戮力同心,才有此今朝。

國內沒藥醫 不得不散盡錢財赴美取藥

1990年,林炫沛醫師於美國耶魯大學人類遺傳學系進行研究型醫師訓練,當年創辦人陳莉茵的兒子也是罕病患者,不惜散盡千金前往美國,希望能取得救命解藥返國,疲於奔命只願為孩子尋得生機,於是與林炫沛醫師取得聯繫,展開一連串的奇幻旅程。

陳莉茵的兒子必須終身服藥,由於藥物無法取得健保給付,於是移民美國。直到1998年,孩子的罕藥遲遲未有消息,便向當年衛生署長詹啟賢致信陳情,沒想到應允協助,並順利取得第一份健保給付的罕見孤兒藥品,使她下定決心要為罕病病友們做出更多貢獻。於是,陳莉茵積極聯繫病友家屬與醫師,包括曾敏傑教授、林炫沛醫師等人,籌備成立罕見疾病基金會,也期盼透過立法保障病友。

蕭仁豪的故事 成功凝聚全台力量

林炫沛醫師憶起當年在立法過程,舉辦不少公聽會,也需要病友家屬挺身而出,但在那個保守年代,罹患罕病如同怪病,家醜不可外揚,不過,一位罕病患者蕭仁豪及家屬,卻願意拋頭露面,不惜為廣大的病友權益背水一戰,當年蕭仁豪的故事轟動大街小巷,喚起並凝聚全台重視罕見疾病。

蕭仁豪的母親生下五個孩子,其中三位罹患罕見的高雪氏症,林炫沛醫師回憶,其中兩位孩子已去世,只剩蕭仁豪,若無積極治療,脾臟、肝臟無止盡腫大,隨時可能引發大出血,造成七孔流血而走到人生終點。當年美國有藥,但是天價費用,不得不讓當年僅13歲的蕭仁豪站出來,懇求大眾救他。

【罕病孤獨路2】立法之路艱辛 病友只得背水一戰

▲1998年為搶救高雪氏症男孩蕭仁豪(右) ,
召開記者會籲大眾正視罕病患者權益,圖左為林炫沛醫師向媒體說明。
來源: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當時引發廣大媒體關注,陳莉茵、曾敏傑則全力奔走,替他爭取救命藥物,民間、官方愛心聚沙成塔,效應如漣漪般陣陣擴大,歷時8個月募得千萬基金,蕭仁豪亦成為台灣第一位成功獲酵素療法的患者,如今他已平安長大,從事電腦繪圖、舞台設計的工作。而罕見疾病基金會在次年(1999年)6月6日順勢成立,並於隔年(2000年)1月14日三讀通過《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是為保障患者醫療照護權益的特別專法。

走在孤獨的路 只為讓病友再也不孤獨

法國著名華裔藝術家常玉,其中一幅傑作《孤獨的象》,畫中大象有如於荒煙蔓草間行走,孤獨樣態令人刻骨銘心,就像蕭仁豪的故事、基金會的成立與立法的過程,罕病患者與家屬相當孤獨,但他們的意志卻如同大象堅忍不拔,獨自行走這條漫漫長路上,終於被社會大眾看見,為現今台灣的進步奠下基石。

【延伸閱讀】

遺傳性罕病FAP醫藥費年逾百萬 病友急盼健保給付

6旬嬤晚年罹遺傳性罕病 子孫結婚生子的夢想破滅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29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今天是農曆元月15日「元宵節」,許多民眾習慣在晚上一家團聚並一起吃幾碗甜或鹹「元宵」或是「湯圓」。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營養師宋佩蓉提醒,元宵及湯圓都是高澱粉、高油與高糖所組成,再搭配同樣是高澱粉、高油脂的紅豆、花生甜湯為湯底,恐會攝取過多熱量,讓身材跟著圓滾滾。 鹹湯圓...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在一個平凡的早晨,60多歲的王先生坐在餐桌吃早餐、看報紙。挪動姿勢的時候,突然感到背部劇痛,雙腳麻木無感、動彈不得。在急診室見到這樣的狀況,通常會懷疑是脊椎發生問題壓迫脊椎神經所造成的。 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馮博皓醫師指出,經進一步檢查發現,患者的脊椎有壓迫性骨折,且...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今(15)日宣布新增5例本土感染,其中2例屬於陰轉陽個案。5名本土病例為嘉聯益電子廠的夫妻,感染源不明的桃園機場航警,以及自貿港區的2名亞旭電子員工,屬於隔離期間陰轉陽。另有40例境外移入(27例落地採檢,其餘為居隔期間陰轉陽)。值得關注的是,今...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早在1月底,網路上「被隔離需要自費高達4萬元,失去收入來源更可能解隔以後也失業了。」等相關傳言盛囂塵上,甚至不少年輕人改手寫,意圖規避匡列。對此指揮中心再次說明,會評估感染風險以匡列密切接觸者,以1人1室居家隔離為原則。如為移工,不可能維持適當隔離,指揮中心同意後也可...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