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一年7.9萬人長期留置「鼻胃管」 健保祭3千獎勵鼓勵醫院助病人拔管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健保署統計,去年留置鼻胃管3個月以上的病人就有7.9萬人,為了鼓勵醫療團隊積極協助病人移除鼻胃管,健保署今(15)日公布最新獎勵措施,新增「成功移除長期留置鼻胃管並恢復經口進食」診療項目,每人次獎勵3000點,預計最快於6月1日公告實施。受惠病人預估以腦中風、頭頸癌、口腔癌以及失智症等病人占最大宗。

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科長陳依婕表示,有些病人可能因為罹患咽喉與上消化道疾病、剛做完重大手術或失去意識等因素,導致短時間內或長期無法經口進食或吞嚥功能異常時,就必須裝置鼻胃管。

所謂的鼻胃管,是從鼻腔插入導管,經咽喉進入食道而到達胃部,平時給予流質食物,為病人提供身體的營養。放置鼻胃管往往是醫療照護的需要或考量,但難免會讓病人伴隨咳嗽反射、嘔吐等不適感。

值得注意的是,健保署提醒,病人一旦長期依賴鼻胃管進食,勢必缺乏咀嚼刺激,造成口腔顎面肌力或其他生理機能衰退,如腦部及心血管功能退化,而且鼻胃管放置後的照護,也往往帶來家庭照顧者的壓力。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強調,鼻胃管的放置最直接的就是影響病人外觀,除了忍受疾病折磨外還必須面對外在的心理壓力,生活品質及生命尊嚴大受影響。因此,醫師應該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什麼處置對患者才是最好的,而要怎麼幫助這些鼻胃管病人移除管路,也是健保署這幾年來努力思考的議題。

陳依婕說,事實上,這類病人其實可以在黃金恢復期透過專業復健訓練及治療後,成功且安全移除鼻胃管並恢復由口進食;但臨床上仍有部分醫護人員擔心病人嗆咳導致吸入性肺炎,寧可讓病人留置鼻胃管,其次是安養機構缺乏照顧人力,而且灌食比餵食方便,因此導致病人一直仰賴管灌維生,能夠成功移除鼻胃管者並不多。

陳依婕說,為鼓勵醫療團隊積極協助病人移除鼻胃管,改善生活品質,健保署今年3月30日召開「全民健康保險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討論通過新增「成功移除長期留置鼻胃管並恢復經口進食」診療項目,每人次獎勵3000點,預估每年約有1.3萬名長期留置鼻胃管病人能受惠,健保總共投入約3900萬元,讓病人從此告別鼻胃管,重拾享受美食的喜悅。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緊戴口罩宅在家卻忘了保險套! 1-3月已近2千人染「淋病」

2記者陽性波及陳時中、莊人祥 指揮中心曝兩人將這樣做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避免人工水晶體、心臟瓣膜、人工髖關節等民眾自付差額的醫材,在不同醫院間出現價格落差太大的現象,健保署昨宣布新政策,將從8月起公告統一「天花板價」讓同功能、不同廠牌的醫材適用同一上限,沒想到卻引發醫界怨言,認為恐劣幣驅良幣,對此,衛福...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台北報導 台北市長柯文哲今(10)日主持士林區市長與里長市政座談會,在回答里長有關里民健檢事宜時表示,聯醫應建立一個市民健檢的數據庫,在大數據分析時,體檢做得應該要有系統,才能掌握台北市民健康情形。 柯文哲表示,既然每年做4萬8千名市民的體檢,應該要處理得科學化,包括追蹤系統,...

閱讀詳情 »

▲(照/指揮中心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病人將不用再在醫院關這麼久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召集人張上淳今(10)日證實,經專家小組決議後,確診者的解隔離條件將從現行的「三採陰」改為與其他國家標準相同的「二採陰」即可,以縮短國內病人住院隔離的時間。 台灣從疫情之初即採最...

閱讀詳情 »

▲(照/指揮中心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防疫表現傑出帶動「順時中」風潮,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飆出94%的超高民眾滿意度,政治人氣更是水漲船高,不但被點名是副閣揆熱門人選,更被視為是下一屆台北市長的大黑馬,面對外界傳言府院可能徵召他披掛上陣,陳時中今(10)日態度一改過去...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