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一直抖腳抖不停?! 居然是身體出問題! 放著不管竟然會得這個病?! 實在太嚇人了!一定要注意!


一直抖腳抖不停 居然是身體出問題 放著不管竟然會得這個病 實在太嚇人了!一定要注意!

抖腳抖不停?提醒您,很有可能是身體出了問題了!
小時候常聽到,男抖窮,女抖賤, 長大後我才從各方面瞭解到了抖腿的危害:在社交場合,習慣性抖腿的人是非常不受人歡迎的,尤其女士。從中醫的角度講,抖腿是因為腎精不足的原因。肝是木,腎是水,水生木,所謂肝腎同源,腎精足了肝就壯, 腎精不足,精就不足,肝風內動,就抖。 那從西醫的角度分析呢? 

一直抖腳抖不停 居然是身體出問題 放著不管竟然會得這個病 實在太嚇人了!一定要注意!


行為表現

抖腿綜合症,也叫做不寧腿綜合症,它的症狀主要是不可抑制地抖腿,和人們日常的抖腿行為比較相像。不過,日常的抖腿和這種疾病有本質的區別。抖腿綜合徵是一種神經性疾病,主要與多巴胺代謝異常和鐵缺乏等原因有關,並且有一定的遺傳因素。而平時生活中的抖腿行為,大多數都不屬於疾病的範疇,而只是一種習慣動作罷了。
分辨抖腿屬於疾病性的還是非疾病性的,主要看以下幾點:抖腿綜合徵的患者無法自己控制抖腿行為,抖腿同時伴有強烈的疼痛、灼燒等不適感,還常有腿部痙攣現象,而且這種狀況常在夜間發生。

抖腿對健康有益嗎?
  有一種說法認為,現代人由於工作的關係,常常久坐,容易導致「氣血不暢」、「下肢痠軟」等狀況。而抖抖腿正好可以緩解這些狀況,是一種很好的運動。
  久坐確實會導致腿麻,主要原因在於下肢長久地保持一個姿勢,容易影響到血液循環的順暢,也可能會壓迫到坐骨神經,二者均會對健康帶來不利影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抖腿可以讓下肢肌肉略微動一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避免腿麻的現象。
  不過,避免久坐帶來的危害,最好的方法應該是站起來活動一下,這比抖腿要健康、有效得多。
 

符合條件

診抖腿綜合徵,患者必須滿足4個條件,缺一不可:
1. 患者腿部有不適的感覺,必須靠抖腿來緩解。
2. 患者靜止不動時這種不適感覺就會加劇。
3. 這種不適感覺在患者運動起來後就會好轉。
4. 症狀在夜晚比在白天更嚴重,會影響患者的睡眠。
 

患病率

一項大規模電話普查顯示,只有7%的受訪者同時滿足這4個條件,而只有2.7%的人每週有超過一次的發作嚴重到影響睡眠質量的程度,只有這些人才適合接受藥物治療。兩位作者甚至認為這兩個數字仍然偏高,因為電話調查存在一個明顯的漏洞,願意花時間接受這種調查的人恐怕都是已經懷疑自己有症狀的人,所以陽性的比例肯定會偏高。
 

發病原因

醫學界關於這個問題的看法遠沒有達成一致,有人認為貧血會導致抖腿,有人認為腎臟不好才是病因,還有人認為抖腿病人的神經系統出了毛病。但這些似乎都是外因,因為科學家發現,抖腿有著明顯的遺傳傾向
2007年,來自德國和冰島的兩組科學家幾乎同時宣佈找到了抖腿基因。他們利用先進的基因位點分析技術,分析了具有家族遺傳史的人的基因型和正常人之間的區別,找到了3個和抖腿有關的基因變異。
進一步分析表明,歐美人種中大約有65%的人至少帶有其中的一種基因變異,這說明抖腿和基因的關係並不是一對一的關係,而是需要環境因素的刺激才能表現出來。
 

抖腿習慣

抖腿類似於人們生活中的一些習慣動作,例如轉筆、打響指等等。這些習慣有個共同特徵:容易形成心理上的依賴。這些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戒除。
有人說,他在抖腿的時候能夠緩解緊張、焦慮的情緒;在無聊、煩躁的時候也常常不知不覺地抖起腳來。但與其說抖腿可以緩解焦慮,不如說如果不抖就會加倍焦慮。所以,靠抖腿來緩解焦慮並不值得提倡。抖腿如果變成了戒不掉的壞習慣,反而加重心理負擔。
 
 

不寧腿綜合症
目前認為不安腿綜合徵屬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具體病因尚未完全闡明。主要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不安腿綜合徵患者往往伴有家族史,目前認為BTBD9、Meis1、MAP2K5、LBXCOR1等基因可能跟不安腿綜合徵有關;繼發性不安腿綜合徵患者可見於缺鐵性貧血、孕婦或產婦、腎臟疾病後期、風濕性疾病、糖尿病、帕金森病、II型遺傳性運動感覺神經病、I/II型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及多發性硬化等。


via  via

相關推薦

【NOW健康 李蔚萱/台中報導】隨著暑假到來,加上政府實施旅遊補助與三倍振興券,民眾紛紛摩拳擦掌,準備出遊!夏天的熱門旅遊地點不外乎就是海邊,穿上泳裝戲水、曬曬日光浴對於許多人來說是一大享受,然而有狐臭的患者卻為此感到自卑困擾,甚至平日也深怕流汗黏膩的腋下會發出異味,十分尷尬!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外電報導】視網膜的衰老速度比其他器官快。《老年醫學雜誌》一項研究證明,每天凝視670nm深色紅光三分鐘,能明顯提高視錐細胞(分辨顏色能力)和視桿細胞(感受弱光能力)的靈敏度,特別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不過專家呼籲,該紅光有特定波長,民眾不要任意購買紅燈回家使用。粒腺體在感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一名52歲男性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曾因糖尿病而失去一支小腿,加上長期抽菸習慣未改,使網膜血管更狹窄,視網膜缺氧日益嚴重,最終左眼併發黃斑部水腫,視力受損無法工作。一開始患者使用新生血管因子抑制劑,治療效果不彰,但慶幸健保核准給付轉換新型眼內注射長效型類固醇,視力得以維持...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沈默殺手肝癌 晚期治療選擇多元肝癌又常被稱為沈默殺手,因臨床早期沒有特別症狀,當有明顯症狀出現時,檢查結果往往已是晚期階段。所幸隨著醫學進步,晚期肝癌治療也日趨多元,包含一二線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等選擇。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趙毅醫師說明,標靶藥物多為血管生成抑制劑...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