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一般大腸鏡也不必「怕痛」 該做大腸鏡的8大時機!醫師一一剖析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預防腸癌,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是唯一方法,但不少人一聽到大腸鏡,第一反應就是會「怕痛」!但醫師要民眾別再有刻板印象了,因為現今大腸鏡已隨著技術突破和儀器的進展,不再是人人聞之色變的檢查,即便在清醒、不麻醉的情況下,利用新技術都可以減少檢查過程中的不適。

奇美醫學中心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王宿鴻表示,像是單人操作法中的「軸保持短縮法」、「灌水式大腸鏡」、「不形成套環式的大腸鏡前進法」等技術,都可以減少檢查過程中的不適。

王宿鴻說,上述技術最核心的概念都是希望減少腸子的拉扯以減輕疼痛,也減少灌空氣造成的疼痛和不適。畢竟檢查之前要先減少病人的恐懼,才能提高檢查的意願,進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的目的。

45歲的張先生就是一例,有大腸癌家族病史的他,平常喜歡吃油炸燒烤類的食物,儘管擔心罹癌風險高,卻因為本身有慢性氣喘,需用支氣管擴張劑控制,若想做無痛式的靜脈麻醉有一定風險,多虧在沒有麻醉的狀況下,也可以利用一些穩定輕柔加上灌水等內視鏡技巧,減輕不適,這才決定接受一般大腸鏡,順利在升結腸發現一顆1.8公分大瘜肉,避免日後癌化風險。

王宿鴻指出,大腸癌目前仍高居十大癌症發生率榜首,不過發生率已有下降趨勢,代表國家大腸癌防治策略開始出現效果,最重要的就是政府提供50至75歲民眾每2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如果檢查有異,就可以進一步的大腸鏡檢查,早期發現癌前病變,阻斷癌症發生,抑或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該做大腸鏡的時機也很重要!醫師提醒,出現有腸道症狀,如血便、排便習慣改變、裡急後重、慢性便秘、慢性腹痛、貧血、體重減輕、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等,經醫師評估後也可能都需接受大腸鏡檢查。

王宿鴻提醒,不管是一般大腸鏡或是無痛大腸鏡,在病人端需配合的就是檢查前的的腸道準備,因此檢查前的衛教絕對必需要聽清楚問明白,包括:檢查前的飲食內容、哪些東西可以吃、哪些東西不能吃、喝瀉藥的時間點及次數、喝水量等,都需要依照指示執行。否則臨床上常遇到清腸清的不乾淨,除了無法徹底檢查之外,也會延長檢查的時間、增加過程的不適感,得不償失。

照片來源:奇美醫院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國內首起打AZ疫苗後疑似死亡! 莫德納也爆首起不良反應

【有影】史上最嚴!端午國道「封路」晚間9點啟動 匝道一回堵警力就驅離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報新聞記者鄒志中/台中報導   為提供社區長輩健康促進、共餐服務、社會參與、預防老化及延緩失能、電話問安或關懷訪視等服務,台中市政府積極推動「C據點長照站」,截至2021年1月底已設置316家C據點長照站,範圍涵蓋台中市各行政區。失去丈夫的珠珠阿姨,在據點人員的關懷及其他長輩的陪伴下重拾笑容,現在每...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4)日公布國內新增2例境外移入新冠肺炎確定病例,分別自印尼(案1009)及菲律賓(案1010)入境。其中印尼籍女學生來台就學,去年曾在印尼確診康復,沒想到此次來台檢疫期滿前採檢又驗出陽性。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案1009為印...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首批AZ疫苗開打進入第2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4)日公布最新醫護接種人數統計,已經有3218人完成接種,本島縣市全部都開打了,只剩金門、馬祖兩離島因為門診安排因素尚未開打;值得注意的是,不良反應通報事件新增3件,累計共4件,不過都屬於發燒、腫痛、肌肉痠痛等非嚴...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帛琉之間互開放「旅遊泡泡」,首發團4月1日將啟航,想出國玩的人數已經爆團!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今(24)日證實,第一批幾家負責出團的旅行社已經全滿在「候位」。而機場採檢部分也準備好了,台灣旅客出境得在機場多待3個半小時等採檢結果,但不管逛免稅店、回...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