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七種公園流傳錯誤糖尿病控制法 千萬別學 | 健康達人網

七種公園流傳錯誤糖尿病控制法 千萬別學 健康達人網

公園納涼消暑,阿公、阿媽常會口耳相傳一些抗糖尿病心法,但是醫師多方打聽,發現這些心法有許多都是錯誤觀念;想要控制血糖,只要學會如何控制血糖、找出造成血糖高低變化的原因才是正道。

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表示,到病房問一問,急慢性併發症或衝急診的,極多數都是被不正確觀念,越搞越糟的受害者。接受自己的遺傳與坦然看清自己飲食習慣,學習控制基本技術與知識,糖尿病患也可以過和一般人一樣的生活。他列舉七種錯誤的觀念,大家千萬不要學:

錯誤一,少吃米飯能降血糖

少吃飯會減少澱粉的攝取,但人類需要的熱量一半需要來自澱粉,以便分解成葡萄糖。人體需要葡萄糖,就像汽車需要汽油,沒有葡萄糖,大腦與神經細胞第一個受制、受損,還有紅白血球功能有降低。倘葡萄糖不足時,人類會饑餓,心慌,失神,甚至於易生侵犯性語言與行為。如果以肉類代替澱粉會發生氮血症,長久損壞腎臟功能,上昇膽固醇,增加尿鈣流失。

錯誤二,少量多餐

正常一餐約需要6小時才能完全消化、完整代謝完畢,如果多餐,等於一波還沒結束,一波又起,容易產生胰島素阻抗、葡萄糖耐量異常與高脂血症。再說多出來的餐大多是不均衡飲食,多油的餅乾或麵包,污染的外食等,吃得並不健康。多餐不容易減少額外的熱量,結果體重與血糖還可能上升。

錯誤三,每天吃紅心芭樂會降血糖

紅心芭樂也有熱量,且多吃傷胃。影響血糖主要是食物中的澱粉,而非單醣或雙醣,芭樂含較多單、雙醣,少含澱粉,且臨床實驗顯示,芭樂各部位並無降血糖效果。

錯誤四,冬粉取代米飯降血糖

冬粉烹煮過程中比米,吸水多,而達到熱量密度低,但消化變快,成為高升糖指數 (GI) 食物,血糖增加的速度反而變快,而且也容易餓。洪建德說米飯仍是長期飽足的、穩定的、低 GI 的主食,不建議用冬粉取代米飯。

錯誤五,糖尿病飲食治療是為了降血糖

飲食治療主要功能是提供一個人的所需營養,維持血糖,不是要降血糖,因為只要吃得熱量少,血糖就降下來。

錯誤六、透過斷食,只喝檸檬汁

血糖失控、未治療、沒檢驗的病人,再經斷食,可能會造成酮酸中毒,或高滲透壓高血糖症,急性猝死的危險大增。人體排毒一分一秒自動進行,不會因為斷食檸檬更有療效。

錯誤七,不要打胰島素,打久了會洗腎

研究指出,早期打胰島素,洗腎機會降低,神經性病變機率也會降低,胰島素可以減緩慢性病併發症外,還可以減輕末期肝病、老人痴呆症、胰島素剩餘分泌功能、胰島素阻抗,後兩者會使得血糖正常後的患者,減輕劑量,甚至停用胰島素。

正確觀念

洪建德提醒,抗糖尿病正確方法首重控制血糖,而想要控制血糖,則要遵守兩大原則:

學會如何控制血糖:每次用餐時要先認識熱量,同時要驗飯後血糖,了解血糖的變化。

平時要坦然與醫療團隊分享:坦蕩面對醣化血紅素(A1C),與自測血糖值 SMBG,以便找出造成血糖高低變化的原因。

(圖片來源:showbizsuperstar via photopin cc

【本文出自健康達人網;更多精采內容請上健康達人網;歡迎加入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worldno1。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編輯部記者梁少珊   諮詢專家林孟穎中醫師 以中醫觀點來看,是哪些因素造成脂肪肝?鼎妍中醫診所院長林孟穎分析,最大宗為「脾虛+濕盛」 「酒、酪、肥、甘易生濕」 指的是酒,尤其是生啤酒;酪,奶類製品,例如牛奶、起司、乳酪;肥,高熱量的飲食,例如油炸物、過多帶殼海鮮;甘,...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你能體會從小眼睛就看不清楚、到了晚上什麼都看不見、或視線可以看到遠方卻看不見腳下的恐懼嗎?在台灣,約有400名患者因罹患罕見的早發性眼病——基因性視網膜退化疾病(IRD),造成視力、視野受損,嚴重恐一生都會失明。 中華民國視網膜醫學會理事長楊...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自明年1月1日起,針對教育部、經濟部、勞動部及衛生福利部業管的24類場所,所有工作人員都須打滿兩劑疫苗才能上工,引發政府能不能強制人民打疫苗的質疑,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6)日再發金句,強調「新制並非強迫大家接種,而是要求...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