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上班族身體分段減壓,你Hold住了嗎?

上班族身體分段減壓,你Hold住了嗎?

我們平時所說的壓力,不僅僅是精神上的,當壓力到來時,身體也會有一些敏銳的反應。比如有的人會感覺胸悶、氣短;有人感覺頭昏腦漲;有人感覺脖子、肩膀或後背緊繃,像穿了個盔甲。這時,不妨將全身的壓力源拆分為若干部分,自上而下給全身做套減壓操,讓身體放鬆下來。

學會給身體分段減壓:

1、放鬆全身:將全身分為若干段,然後自上而下進行分段放鬆。其順序為:頭部-頸部-兩上肢-胸腹-背-兩大腿-兩小腿。接著再採用倒行放鬆的方式,自下而上分段放鬆。其順序依次為:兩腳-兩小腿-兩大腿-臀部-腰背部-腹胸部-頸部-頭部。連續做3組,對消除緊張情緒及身體疲勞非常有幫助。

2、頭部:取坐位或臥位,用兩手掌心分置頭顳部(耳朵上邊)兩側,按1-2分鐘;再用兩手四指彎曲叩打前額髮際,繼續向後,沿頭頂至後髮際叩打;左手手掌橫放於頭頂後半部,右手手掌向上放於頭頂前半部,兩手同時拍打頭頂,左手拍打左半側至頭頂前部,右手拍打右半側至頭頂後部,再拍打回復原位,上下共3-5遍。

3、頸部:雙手手指交叉,放在頸部後方,來回輕柔地摩擦頸部50-100次;用拇指與食指、中指相對按揉提捏風池穴(頭部後面大筋的兩旁與耳垂平行處);取直立位,頭部向右側傾斜,將右耳貼於右肩上,1分鐘後,換另一側。

4、眼睛:閉目轉動眼球。先按順時針轉動6次,再按逆時針轉動6次。然後睜開眼睛向窗外遠處綠色草坪或樹木眺望2-3分鐘。這樣有保護眼睛、調節視力的作用。

5、腰背部:腰背部酸痛時,揉腰眼穴,雙手握拳,用拇指指掌關節緊按於腰部凹陷處,用力作旋轉式揉按5-10分鐘;搓擦腰骶部,先將兩手掌搓熱,再按緊腰部,用力上下擦搓,以感覺腰部發熱為度,反复20-40次,每日一次;用手指指面緊貼於大椎穴(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約與肩平齊)往返摩擦。

6、手腕:針對手指關節疼痛,使用鼠標一個小時的時候,來做-個休息動作。點鼠標的時候,我們的手指是上下動的,單一、重複地調動食指和中指,無論怎麼動,手指都是彎曲的。這種情況下最好的一種調整方法是做反方向運動,讓食指或中指、甚至五個手指一起做背曲動作,往手掌背的方向翹、伸。一開始是慢慢地、輕輕地,然後伸展到最大限度,就像手指在伸懶腰,讓窩太久的氣血得到釋放、流通,促進了新陳代謝。

7、上肢:做聳肩運動20~30次;前後甩臂,幅度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20~30次;雙手手掌、手背互相搓擦,以感覺發熱為止。

8、下肢:用拇指和其他手指輕柔地旋轉每個腳趾,力量適中,從腳趾跟部一直搖動到頂端。在每個腳趾表面緩慢地移動拇指。當拇指移動到頂端時,伸展腳趾,伸縮雙腳,做幾下踝關節旋轉動作。

此外,當工作壓力很大的時候,午餐一定要有針對性。比如可以多選用一些含有硒元素的食物,比如大蒜、魚類;富含維生素B的各種穀物也具有很好的減壓效果。同時,一杯冰咖啡也具有很好的寧神減壓作用。

領經常坐在電腦面前,給身體的各個方面都帶來了壓力,所以白領需要適當的運動才​​能保證身體的健康和保持好身材。長期伏案工作的白領,可以利用一把椅子,一小塊空地進行鍛煉額!

白領經常坐在電腦面前,給身體的各個方面都帶來了壓力,所以白領需要適當的運動才​​能保證身體的健康和保持好身材。長期伏案工作的白領,可以利用一把椅子,一小塊空地進行鍛煉額!

相關推薦

妳是不是有過落枕的經驗呢?現代人大多長時間使用電腦工作,僵化的動作讓頸部很不舒服,因此有許多人患有「直頸症」。直頸症是因為長期使用智慧型手機,導致頭部會不自覺向前傾,讓頸椎接近筆直狀態,容易伴隨頸部僵硬、肩膀僵硬、頭痛、手與手臂麻痺、頸部無法自由轉動等不適,甚至讓背脊的弧度歪斜的症狀。  ...

閱讀詳情 »

作者: 健康滔客小編   有很多女性想盡辦法排毒,如吃藥、浣腸等,不但花錢受罪,效果卻不好。很多排毒方式都缺乏科學性,多半是商家的行銷手段而已。其實最好的排毒方法就在你的手邊,它既安全又經濟,是什麼呢?就是吃水果。   「每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這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健康忠告。其...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登革熱境外移入持續升高!疾管署統計,今年截至8月7日,境外移入個案累計183例,創下13年來同期新高,感染國家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不過,今年入夏以來,本土病例大減,為2年同期新低。 上周新增16例登革熱境外移入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指出,近期陸續發生6起登革熱境外群...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愛滋感染者阿立(化名),在畢業前擅自攜帶電腦入校違反校規,查獲後又態度不佳頂撞師長,國防大學最終以操行成績不及格為由退學;儘管衛福部認定該校歧視事實明確,要求予以復學,但遭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敗訴。 聯合國愛滋病組織來信關切 疾管署慢性病防治組組長黃彥芳指出,關於愛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