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下呼吸道異物阻塞的處理方法|媽媽族 小兒篇5

下呼吸道異物阻塞的處理方法|媽媽族 小兒篇5

幼兒呼吸道異物阻塞是很常見的意外事故,若為明顯可見之異物阻塞時可嘗試立即移除,但若嗆食異物位置不明,家長又該如何處理?林口長庚耳鼻喉科部林婉妮醫師說明,若無法以明確判斷阻塞異物時,臨床上初步會先拍攝胸部X光片檢查是否有可疑的肺部病灶或是異物阻塞跡象,接著採用軟式支氣管鏡或斷層掃描判斷異物位置,再依情況施以硬式支氣管鏡手術或開胸方式取出。林醫師提醒,無論哪種手術方式對病患來說都屬高風險手術,術後仍可能出現肺部感染、肺塌陷等潛在風險。提醒家長預防勝於治療,留意孩童飲食內容與日常習慣,以降低異物哽噎的風險;若有哽噎異狀應及早就診,以免延誤診治。

 

下呼吸道異物阻塞的處理方法|媽媽族 小兒篇5

 

幼兒呼吸道異物阻塞是很常見的意外事故,除了教育孩童不要將小玩具、小零件放入口中外,飲食習慣與飲食內容的選擇也相當重要!根據林口長庚醫院統計資料顯示,過去15年中共有113位12歲以下兒童因氣管異物阻塞而須以手術取出,其中高達9成患者因核果種子類食物哽噎所致!林婉妮醫師表示,單就林口長庚的就診資料來看,兒童發生氣管異物阻塞的年齡層偏低,平均僅2.2歲,且男孩多於女孩;若不慎發生氣管異物阻塞問題,除可能引發立即性窒息風險外,小體積異物阻塞也不容忽視,延誤診治恐引發肺部感染問題,也會增加手術取出的困難度和危險性,因此若有嗆食異狀時一定要及早就診,以免引發更嚴重的健康疑慮!

 

孩童氣管異物阻塞問題可大可小,為確保孩童安全,臨床上的診斷與治療方式如下:

 

首先,以觀察是否有異物阻塞的臨床症狀;若異物阻塞已經深入氣管、支氣管,臨床上會採用軟式支氣管鏡檢查或採斷層掃描初步診斷氣管異物阻塞處。

 

而異物取出的方式主要是以「硬式支氣管鏡手術」為第一選擇。林婉妮醫師說明,硬式支氣管鏡手術所使用的支氣管鏡其實是ㄧ長條空心管,經由孩童的口腔直達氣管和支氣管,在如吸管大小的支氣管空間反覆做進出的動作來探查異物位置。林醫師補充,硬式支氣管鏡手術對孩童來說屬於高風險的手術,除須採全身麻醉外,術中孩童除了會有口唇舌挫傷的機率外,術中也可能會有氣管破裂、氣胸和缺氧休克的危險性,即便術後也可能會出現肺感染或是肺塌陷的風險。

 

然而,若異物梗塞處過深,或是異物材質特殊(如玻璃珠 、電池)無法以支氣管夾出時,則需以開胸方式取出,此法不僅手術風險高,術後也需花費更長的時間才能逐漸康復。

 

林婉妮醫師提醒,家長除了留意孩童可能誤食小玩具、小零件外,也要避免讓孩子養成邊吃邊玩、邊走邊吃的習慣;此外,強烈建議避免讓5歲以下幼兒食用堅果、核果或種子類食材,才能降低異物哽噎或氣管阻塞的風險。

 

異物阻塞取出手術相關問題,建議諮詢「耳鼻喉科、胸腔外科」

 

圖文創作:健談

專家諮詢: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科 林婉妮醫師

 

延伸閱讀:

【兒童誤食怎麼辦?】 http://www.havemary.com/article.php?id=3571

【幼兒食用堅果的風險】 http://www.havemary.com/article.php?id=4772 

 

如果有任何問題,歡迎來信指教,感蝦哩

 

 

喜歡健談,可以給我們一個讚,

比喜歡更喜歡,可以按下分享,

超喜歡健談,請告訴親朋好友。

健談 havemary.com 用健康漫畫方式,帶你簡單瞭解正確健康概念與疾病,讓大家一起漫漫健康~想看每日最新健康資訊嗎?請上健談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avemary
下呼吸道異物阻塞的處理方法|媽媽族 小兒篇5

相關推薦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 許多人都知道纖維性食物有助於降低罹患心臟病和腸癌的風險,但實際上,在日常飲食中攝取到足夠纖維量的人是少之又少。這裡有些方法可以幫助大家改變一些習慣,就可以提高纖維的攝取量。 對於下列這些數字能更多認識 纖維或粗糧(纖維性食物)是指較難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而富含纖維的飲食內...

閱讀詳情 »

▲慢性失眠原因多,常伴隨有不良睡眠習慣及相關認知扭曲。(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根據統計,全台人口中有慢性失眠比例約占5分之1,但醫師發現,台灣人普遍有錯誤觀念,像不少人擔心吃安眠藥會上癮,往往嚐試用喝酒來幫助入睡,但醫師警告,酒精對於整體睡眠的影響其實極負面...

閱讀詳情 »

疼痛時來顆止痛藥能幫助緩解不適症狀,但你是否曾覺得為什麼吃了藥仍疼痛不止呢?弘森診所吳書毅醫師表示,止痛藥種類眾多,建議諮詢醫師或藥師給予用藥建議,選擇適合的藥品才能有效緩解不適。然而,吳醫師也提醒,若頻繁出現疼痛問題時,最好還是主動就診找出病因,積極接受治療方能徹底擺脫不適症狀。  止痛藥是緩解疼...

閱讀詳情 »

▲蠶豆症患者禁忌多,千萬「藥」小心。(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蠶豆症」是一種遺傳相關的代謝異常疾病,因為先天缺乏了葡萄糖六磷酸去氫酶(G6PD)所致,在台灣,患者常在受到感染或吃到蠶豆、特定藥物,以及接觸到特定化學物質如俗稱臭丸的防蟲奈丸時,接續出現急性溶血...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