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不出國經濟艙症候群照樣找上門? 美女中醫的食養密方助改善

不出國經濟艙症候群照樣找上門? 美女中醫的食養密方助改善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清明假期到來,許多人會長時間久坐或久臥,活動身體的頻率減少,無論是和家人團聚打麻將、癱在沙發上沉迷遊戲、追劇或是遠遊塞車造成的固定姿勢太久,都可能會影響到全身循環,不僅特定位置的肌筋膜疼痛容易發作,導致腰背或是肩頸痠痛,若是過度久坐,肌肉沒有適當伸屈,靜脈回流不佳,甚至還可能導致下肢深層靜脈栓塞,也就是俗稱的「經濟艙症候群」。

康涵菁中醫師說明,下肢深層靜脈栓塞的症狀包含了單側的下肢腫脹、疼痛、灼熱感以及皮膚顏色的轉變,如果血栓脫落隨靜脈遷移,還可能回流至肺部造成肺栓塞,出現咳嗽、呼吸急促及發燒等症狀,此時必須盡速就醫,否則會有致命危險。輕度的靜脈栓塞可透過口服血栓溶解劑、抗凝血劑治療,嚴重程度甚至可能需要手術取出血栓或置放導管。一般而言,高血脂、糖尿病、腿部受傷或開刀過的患者或是癮君子、孕婦及老人家都是高危險族群,需要更加注意下肢的循環狀況。

脈痺用藥要小心  擺脫痰濕和血瘀

中醫典籍中雖無靜脈栓塞一詞,但根據其症狀描述可將其歸類於「脈痺」,也就是脈絡受到阻滯後血液流動速度變慢,康涵菁中醫師分析,其可能原因可區分為內因與外因,外因可能是由於風寒濕邪或熱邪阻絡,內因則是常吃膏粱厚味或飲酒所導致,因此在治療會以疏通血脈為目標。

首先辨別寒熱虛實,再判斷痰濕瘀血等病理產物的堆積程度去用藥,像是丹參、三七、地龍及山楂等藥可活血化瘀,陳皮、茯苓及厚朴等藥可化痰利濕,對於尚未形成血栓或輕度血栓有很好的功效。然而如果是面積過大的腫脹或皮膚變色,則不可貿然使用過多的活血化瘀藥物,以免會更造成多個血栓脫落,反而容易提高肺部栓塞的機率。

腿部活動搭配抗血栓食材 拒絕靜脈栓塞找上門

面對深層靜脈栓塞還是預防勝於治療,最好能在一開始就阻斷它的形成,因此多留意自身下肢的感受及外觀變化是十分重要的。康涵菁中醫師表示,如果只是短時間久坐所造成的腿部痠痛,可藉由熱敷並搭配按揉足三里,委中及承山穴去改善循環,但如果已經看到腿部明顯腫脹、膚紅且伴隨灼熱感,則切勿在患處按摩或泡腳,因為此時可能已經有血栓的產生,要是按壓或是冷熱刺激,反而可能造成血栓脫落。

康涵菁中醫師提醒,連假期間若從事靜態的活動,至少每隔一小時就要起身活動筋骨,如果真的一時塞在車陣中動彈不得,也可利用局部腳掌腳尖的上下擺動,讓小腿肚的肌肉能夠收縮放鬆,可藉此改善靜脈回流,再趕緊找空檔至休息站下車活動。

同時,連假也容易攝取到許多高熱量點心或大餐,如果又喝水量太少,會導致血液過於濃稠,提高血栓形成機會。飲食方面建議可多攝取魚類、酪梨、洋蔥、黑木耳、蔬果等食材,並佐用大蒜、生薑調味,既可抗凝血也可減少血液的濃稠度,降低下肢靜脈栓塞的風險。推薦民眾可烹煮「黑木耳鮭魚味噌湯」,不僅清爽美味無負擔,還能有預防血栓形成的功效。

材料:鮭魚一片切塊、黑木耳2大朵切絲、洋蔥半顆切絲、嫩豆腐一盒切塊、味噌1-2湯匙、清水500ml

做法:將洋蔥、黑木耳先放入鍋中,小火煮滾,將其煮軟後再放入鮭魚片與豆腐,同時把用熱水攪拌化開的味噌倒入,中火熬煮3-5分鐘,待鮭魚片熟透後即可關火食用。

【延伸閱讀】

腳腫如蚯蚓又痠麻 輕鬆擺脫靜脈曲張就靠「它」

長期做這些事 小心「深部靜脈栓塞」找上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18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位39歲的年輕女性,因左腋下腫痛,來到衛福部樂生醫院乳房外科王志堂醫師門診就診,經安排乳房超音波檢查,確認左腋下有多顆約1~2公分淋巴結,至於左側乳房腫塊高度懷疑為乳癌,接受組織切片後,確診癌細胞轉移到腋下淋巴結,所幸積極尋求手術治療與化學治療後,已事過7年未復發,重...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衛福部健保署日前公布108年10大最燒錢疾病費用排行榜:(1)慢性腎臟疾病、(2)第2型糖尿病、(3)齒齦炎及牙周疾病、(4)齲齒、(5)原發性高血壓、(6)到院抗腫瘤治療(放療、化療)、(7)呼吸衰竭、(8)慢性缺血性心臟病、(9)思覺失調症、(10)支氣管及肺惡性...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這幾年吹起韓流,大家愛看韓劇、追韓團,韓系保健養生品也大受歡迎,其中在韓劇中常出現晚輩孝敬老人家的補養聖品,包括拱辰丹、瓊玉膏以及清心秘丹皆是家喻戶曉的高貴韓藥,而這3大自古相傳的韓國宮廷秘方的主成分是什麼?又有怎樣的功效呢? 中醫師沈瑞斌指出,拱辰丹是1種複方藥材,...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李蔚萱/新北報導】幼兒溼疹是生活中常見的病症,好發年齡以5歲以下的幼兒居多,大多長在幼兒臉部、頭部、四肢、腹部和臀部,皮膚會出現淡紅或紅色的丘疹、斑點、小水泡或皮膚粗糙,有時甚至有滲出物。發作時搔癢難耐,越抓越癢,不慎抓破皮又會流出組織液,使得小孩時常哭鬧、夜間睡不好,對父母而言是極大...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