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不插管新技術 治癒氣胸少後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

不插管新技術 治癒氣胸少後遺症

原發自發性氣胸是常見的氣胸種類之一,容易發生在高瘦的年輕男性。發生原因為成長發育過程中,長高速度過快,肺尖部分血液循環差,不正常肺泡因此生成。這類不健康的肺泡壁因為薄,容易因撞擊、打噴嚏、天氣變化等外力因素自行破損,發生氣胸。平均100個人有約1-2人會發生,發生率相當高。

15歲身材高瘦的林同學熬夜準備學校考試,但卻突然感覺胸口尖銳劇痛、極度不適,但當下未吵醒家人,忍耐待疼痛感減緩後便上床休息,至隔天早上才告知父母前往醫院就診,經胸部X光片檢查發現是「左側氣胸」。台北慈濟醫院鍾政錦醫師透過新技術-「不插管單孔胸腔內視鏡手術」,深入胸腔切除受損不健康之肺泡,同時完成肋膜沾黏手術,住院兩天出院。

傳統胸腔手術需全身麻醉 術後易有喉嚨不適、聲音沙啞、氣管受傷等後遺症
肺臟的肺泡破裂,導致空氣進入胸腔,使肺臟無法正常擴張、塌陷萎縮、進而無法有效呼吸,這種情形即為「氣胸」。一般胸腔手術在患者全身麻醉後,麻醉科醫師會插入雙腔氣管內管輔助患者採用單肺呼吸(正常人為雙肺呼吸),讓另一邊肺部塌陷以利手術。但術後患者有時會有喉嚨不適、聲音沙啞、氣管受傷等後遺症。

單孔胸腔內視鏡 免除插管造成的後遺症以及減少復發可能
鍾政錦醫師表示,「人是負壓呼吸(即吸氣時胸腔內的負壓使肺臟充氣、吐氣時胸腔內壓力上升讓肺臟消氣),氣胸發作造成的肺部塌陷與胸腔內視鏡手術時插管讓肺部塌陷的結果類似,當有傷口進入胸腔時,病患的自主負壓呼吸會讓肺部塌陷,如同開放性氣胸,此時輔以輕度鎮定睡眠,即可不插管進行胸腔內視鏡手術。」這種做法除了免除過往插管可能造成的後遺症外,醫師透過「單孔胸腔內視鏡」深入患者胸腔,找到不健康肺泡切除後,執行肋膜沾黏手術或配合藥物治療,便可減少日後復發的可能。

氣胸未手術 復發率約3-5成
沒有合併血胸的輕微氣胸,不予治療患者也能自然復原,因此經常有人在胸痛一天後因疼痛緩解,輕忽病症未就醫,但氣胸卻極容易復發。鍾政錦醫師說明,「氣胸未手術的復發率約3-5成。氣胸復原後會在胸壁沾黏處生成新生血管,氣胸復發時,塌陷的肺部可能會造成新生血管斷裂、流血、血胸情形,如未處理,約有5%患者會因失血休克。胸腔手術的進步,提高患者接受手術的意願,也提升手術的安全。」

除原發性氣胸外,尚有次發性氣胸、壓力性氣胸兩種常見氣胸類型,因此鍾政錦醫師提醒民眾,抽菸會造成肺部傷害,吸菸者同樣為氣胸高危險群,建議戒菸並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如曾氣胸發作卻未接受手術者,建議減少搭飛機、潛水等易造成胸腔壓力改變的活動,以減少復發機會。

相關推薦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腸病毒主要流行季節是春天與夏天,然而今年因暖冬效應影響,即使已經進入一月份,門診的腸病毒病患仍然不少,目前兒科住院的病童中,有2成是因為腸病毒而住院,比去年同期罹患腸病毒的患者多了1成。醫師表示,腸病毒沒有特效藥,勤洗手才能預防。 男童確診腸病毒 媽媽也被傳染 一...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有過敏性體質的幼童,在PM 2.5濃度較高的日子儘量不要外出!兩歲的宥宥從出生後開始就有全身性的異位性皮膚炎,在家長勤勞照料下,皮膚維持水嫩光滑。但就在今年進入秋冬季節之後,卻常常在臉頰、脖子、四肢關節處和肚子反覆發生紅疹、搔癢、抓破皮的症狀;經3週的追蹤,發現宥...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天氣冷颼颼,又到了吃火鍋的季節!肉片在鍋裡涮,火鍋料不斷丟,再來一杯飲料解膩,吃飽了當然還要有餐後甜點做完美收尾,相信許多人都忽略了大快朵頤的背後,背負的驚人熱量!因此營養師提供健康火鍋的選擇技巧,讓民眾在享受美食、滿足口腹之欲,又可以健康不致胖。  鮮...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面對一波波的食安風暴,衛福部食藥署也參考國際趨勢,調整食品添加物標準,重新編列食品添加物使用規範,其中有不少項目標準引發爭議,以食品添加物磷酸鹽使用為例,大幅放寬使用限量標準,從每公斤3000毫克至44000毫克,各界專家學者憂心,此舉恐增加台灣洗腎人口,使國人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