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不插管新技術 治癒氣胸少後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

不插管新技術 治癒氣胸少後遺症

原發自發性氣胸是常見的氣胸種類之一,容易發生在高瘦的年輕男性。發生原因為成長發育過程中,長高速度過快,肺尖部分血液循環差,不正常肺泡因此生成。這類不健康的肺泡壁因為薄,容易因撞擊、打噴嚏、天氣變化等外力因素自行破損,發生氣胸。平均100個人有約1-2人會發生,發生率相當高。

15歲身材高瘦的林同學熬夜準備學校考試,但卻突然感覺胸口尖銳劇痛、極度不適,但當下未吵醒家人,忍耐待疼痛感減緩後便上床休息,至隔天早上才告知父母前往醫院就診,經胸部X光片檢查發現是「左側氣胸」。台北慈濟醫院鍾政錦醫師透過新技術-「不插管單孔胸腔內視鏡手術」,深入胸腔切除受損不健康之肺泡,同時完成肋膜沾黏手術,住院兩天出院。

傳統胸腔手術需全身麻醉 術後易有喉嚨不適、聲音沙啞、氣管受傷等後遺症
肺臟的肺泡破裂,導致空氣進入胸腔,使肺臟無法正常擴張、塌陷萎縮、進而無法有效呼吸,這種情形即為「氣胸」。一般胸腔手術在患者全身麻醉後,麻醉科醫師會插入雙腔氣管內管輔助患者採用單肺呼吸(正常人為雙肺呼吸),讓另一邊肺部塌陷以利手術。但術後患者有時會有喉嚨不適、聲音沙啞、氣管受傷等後遺症。

單孔胸腔內視鏡 免除插管造成的後遺症以及減少復發可能
鍾政錦醫師表示,「人是負壓呼吸(即吸氣時胸腔內的負壓使肺臟充氣、吐氣時胸腔內壓力上升讓肺臟消氣),氣胸發作造成的肺部塌陷與胸腔內視鏡手術時插管讓肺部塌陷的結果類似,當有傷口進入胸腔時,病患的自主負壓呼吸會讓肺部塌陷,如同開放性氣胸,此時輔以輕度鎮定睡眠,即可不插管進行胸腔內視鏡手術。」這種做法除了免除過往插管可能造成的後遺症外,醫師透過「單孔胸腔內視鏡」深入患者胸腔,找到不健康肺泡切除後,執行肋膜沾黏手術或配合藥物治療,便可減少日後復發的可能。

氣胸未手術 復發率約3-5成
沒有合併血胸的輕微氣胸,不予治療患者也能自然復原,因此經常有人在胸痛一天後因疼痛緩解,輕忽病症未就醫,但氣胸卻極容易復發。鍾政錦醫師說明,「氣胸未手術的復發率約3-5成。氣胸復原後會在胸壁沾黏處生成新生血管,氣胸復發時,塌陷的肺部可能會造成新生血管斷裂、流血、血胸情形,如未處理,約有5%患者會因失血休克。胸腔手術的進步,提高患者接受手術的意願,也提升手術的安全。」

除原發性氣胸外,尚有次發性氣胸、壓力性氣胸兩種常見氣胸類型,因此鍾政錦醫師提醒民眾,抽菸會造成肺部傷害,吸菸者同樣為氣胸高危險群,建議戒菸並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如曾氣胸發作卻未接受手術者,建議減少搭飛機、潛水等易造成胸腔壓力改變的活動,以減少復發機會。

相關推薦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曾有過做夢的經驗,有些人甚至夢到老師催繳作業、主管催報表的情節,讓許多人不堪其擾,覺得睡覺反而比白天工作還要累,醫師表示,若能夠記住夢的內容,恐是壓力大造成。  夢醒了還記得 恐是壓力引起  新光醫院睡眠中心林嘉謨醫師表示,...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耳朵悶塞、腫脹要當心,恐是耳咽管功能失調在作祟!日前有名26歲詹小姐,從高中時就開始就開始一直就斷斷續續出現右耳悶塞的感覺,尤其坐車、爬山,耳朵的悶脹,更要持續好幾天不能消失,每次都要一直捏著鼻孔憋氣幾分鐘後,才有通暢感,之後又繼續塞住。  後來才發現是...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期一名民眾至非洲中部國家旅遊,回國後因持續發燒和頭痛、全身痠痛、血尿等症狀,本以為是感冒而服用一般鎮痛解熱藥物,但症狀未改善,就醫經診視後確定為瘧疾感染。醫師表示,該民眾出國旅遊的區域為瘧疾高風險區,卻未服用預防藥物,遭受蚊子叮咬而傳染。還好即時就醫並詳細告知旅...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起來!現在也才三點,競爭好激烈,你怎麼還在睡!」這首熟悉的廣告歌,相信大家耳邊已經響起它的旋律,前一天晚睡,常常導致每到下午就是頭暈暈腦脹脹,做事效率馬上下降許多,如果能睡個午覺,想必能夠得到改善,對此醫師表示,午睡半小時,的確能夠提升專注力。  ...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