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不插管新技術 治癒氣胸少後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

不插管新技術 治癒氣胸少後遺症

原發自發性氣胸是常見的氣胸種類之一,容易發生在高瘦的年輕男性。發生原因為成長發育過程中,長高速度過快,肺尖部分血液循環差,不正常肺泡因此生成。這類不健康的肺泡壁因為薄,容易因撞擊、打噴嚏、天氣變化等外力因素自行破損,發生氣胸。平均100個人有約1-2人會發生,發生率相當高。

15歲身材高瘦的林同學熬夜準備學校考試,但卻突然感覺胸口尖銳劇痛、極度不適,但當下未吵醒家人,忍耐待疼痛感減緩後便上床休息,至隔天早上才告知父母前往醫院就診,經胸部X光片檢查發現是「左側氣胸」。台北慈濟醫院鍾政錦醫師透過新技術-「不插管單孔胸腔內視鏡手術」,深入胸腔切除受損不健康之肺泡,同時完成肋膜沾黏手術,住院兩天出院。

傳統胸腔手術需全身麻醉 術後易有喉嚨不適、聲音沙啞、氣管受傷等後遺症
肺臟的肺泡破裂,導致空氣進入胸腔,使肺臟無法正常擴張、塌陷萎縮、進而無法有效呼吸,這種情形即為「氣胸」。一般胸腔手術在患者全身麻醉後,麻醉科醫師會插入雙腔氣管內管輔助患者採用單肺呼吸(正常人為雙肺呼吸),讓另一邊肺部塌陷以利手術。但術後患者有時會有喉嚨不適、聲音沙啞、氣管受傷等後遺症。

單孔胸腔內視鏡 免除插管造成的後遺症以及減少復發可能
鍾政錦醫師表示,「人是負壓呼吸(即吸氣時胸腔內的負壓使肺臟充氣、吐氣時胸腔內壓力上升讓肺臟消氣),氣胸發作造成的肺部塌陷與胸腔內視鏡手術時插管讓肺部塌陷的結果類似,當有傷口進入胸腔時,病患的自主負壓呼吸會讓肺部塌陷,如同開放性氣胸,此時輔以輕度鎮定睡眠,即可不插管進行胸腔內視鏡手術。」這種做法除了免除過往插管可能造成的後遺症外,醫師透過「單孔胸腔內視鏡」深入患者胸腔,找到不健康肺泡切除後,執行肋膜沾黏手術或配合藥物治療,便可減少日後復發的可能。

氣胸未手術 復發率約3-5成
沒有合併血胸的輕微氣胸,不予治療患者也能自然復原,因此經常有人在胸痛一天後因疼痛緩解,輕忽病症未就醫,但氣胸卻極容易復發。鍾政錦醫師說明,「氣胸未手術的復發率約3-5成。氣胸復原後會在胸壁沾黏處生成新生血管,氣胸復發時,塌陷的肺部可能會造成新生血管斷裂、流血、血胸情形,如未處理,約有5%患者會因失血休克。胸腔手術的進步,提高患者接受手術的意願,也提升手術的安全。」

除原發性氣胸外,尚有次發性氣胸、壓力性氣胸兩種常見氣胸類型,因此鍾政錦醫師提醒民眾,抽菸會造成肺部傷害,吸菸者同樣為氣胸高危險群,建議戒菸並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如曾氣胸發作卻未接受手術者,建議減少搭飛機、潛水等易造成胸腔壓力改變的活動,以減少復發機會。

相關推薦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網路上瘋傳只要做4分鐘「高強度間歇運動」(HIIT),消耗熱量的效果如同做了30分鐘的有氧運動,讓很多想減肥卻懶得花太多時間運動的上班族躍躍欲試,只是不少人跟著網路上的影片節奏開始練習,卻發現氣喘吁吁、心臟狂跳,這方法真是安全有效的減肥法嗎? 台灣運動營養...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根據行政院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民國103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肺癌位居國人主要癌症死亡率排行之首,當年全國肺癌發生人數11751名,死亡人數為9,167名,佔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 19.9%,且肺癌死亡人數有逐年增加之趨勢。在國內罹患肺癌的病人中,超過6成的比例為肺腺癌,早...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暑假來臨,學子們都安排了出遊,在這炎炎夏日,要出去玩,可別忘了防曬,以免被毒辣的紫外線給曬傷了,輕者皮膚變黑,嚴重者則有可能曬出水泡,甚至還可能遭到感染,要特別小心。脖子、後頸部、前胸常被忽略防曬可不只是針對臉部就好,身體能夠被太陽曬到的部位都應該要防曬。雙和醫院...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到今年6月底,八仙塵爆剛好發生一年,此次塵爆事件造成死傷人數不少,有的傷患離世、有的成為植物人,不管是哪種情況,對傷患本身與家屬都帶來莫大的壓力。然而,在這樣困苦的氛圍下,仍有好消息,被判定為植物人的楊姓女傷患,透過靜脈雷射(氦氖雷射)的療程,不但甦醒,能開口說...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