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不要小看肩頸筋膜發炎 恐會影響身心活動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鍾方

元旦參加健走是生活小確幸,連續走了七、八年,跟著好幾千人的腳步,一起完成7公里路程,給自己一個嶄新的開始,只是2022年卻無法參與,幾位朋友聞訊,頻傳「運動公務員,你怎麼啦?」訊息

肩頸筋膜發炎對身心影響沉重

是啊!發生什麼事,連元旦健走活動都無法參加?關鍵因素是受到肩頸筋膜發炎影響,雖經脊骨矯治(spinal manual therapy),加上勤做伸展運動的修復,身體逐漸恢復,但發炎影響超乎預期,且脊骨矯治老師叮囑「身體穩定後再運動」,只好打消參加念頭。

運動已是生活習慣,自許是「533運動公務員」,每周5天運動,每次運動30分鐘以上,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以為規律健走、慢跑、騎單車、走步道、登淺山等運動,可以保持身體健康,只是沒有想到,一個稀鬆常見的肩頸緊繃、痠痛,卻讓身體承受難以述說的沉重。

最初感覺肩頸緊繃、痠痛,以為工作太疲累關係,還跟山友攀登一趟象山、拇指山,應該會紓解肩頸緊繃不適感。未料下山後,緊繃、痠痛未曾消退,病況越趨嚴重,甚至出現頭重、頭暈、行動受到限制的狀態,連平日出門到便利商店買份早餐,都覺得力不從心,身體從上到下,有一種無法描述的不平衡感,總覺得雙腳踩在雲端上,很不踏實。

不多久,患上不易入睡,睡了又醒的失眠症、走路更是不穩定,必須拿雨傘當拐杖,有時候會有心跳加速症狀,身心感受遭透了!此時再也不是「運動公務員」,因為舉步惟艱,只能宅在家中,幸而是疫情期間,朋友也不覺得奇怪!

在「大腦無法正確解讀身體病情」下,只能胡亂敲診所的大門,從中醫、身心科、神經內科,再到復健科、心臟內科,敲了兩個多月,還是找不到確切病因,有些醫師認為壓力太大,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有些醫師覺得肩膀硬叩叩,勤做伸展運動就會沒事;心臟內科醫師看了心電圖表示,心跳偶有不規律,但無礙心臟健康。

不要小看肩頸筋膜發炎 恐會影響身心活動

肩頸僵硬筋膜與長期反覆發炎有關

無法鑑別病因,也無從治療,只能給肌肉鬆弛等藥物,卻無濟病況改善,只能暗笑鼓勵自己,或許是「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前兆,於是念經回向,期許貴人救助,還真有貴人協助,引薦脊骨矯治(spinal manual therapy),許多年前曾有過徒手整脊經驗,並不陌生,前往矯治後發現,現階段脊骨矯治已有長足進步,脊骨老師使用的是新穎整脊床及整脊槍,徒手治療機會不多,整個療程老師不太會觸碰到患者身體,幾經五、六調正脊椎結構,才慢慢理解肩頸緊繃、痠痛的原因,最關鍵之處是肩頸筋膜長期反覆發炎,

因為沒有好好治療,使得從膏肓位置到頸部完骨的一大片範圍出現僵硬、緊繃的拉扯疼痛,上半身好像罩了一個緊箍圈,難怪出門買早餐都很難。

給脊骨老師矯治過程中,不只一次提問:「已經規律運動了,為什麼肩頸筋膜發炎這麼嚴重?」脊骨老師的回覆是:「你是電腦族,難免姿勢不良,如果又是高壓族,長期下來,肩頸筋膜會變得僵硬。如果肩頸伸展運動不到位,還是會發炎,伸展運動要常常做!」

解鈴人還是繫鈴人,還是得靠自己調整

原來肩頸筋膜發炎疼痛,是長期過度使用的勞損症候群,解鈴人還是繫鈴人,脊骨老師協助調正身體結構,復健、骨科醫師可以針對症狀進行症狀治療,但要擺脫肩頸筋膜發炎,還是要靠自己調整姿勢及勤做頸部伸展運動,期望能夠再度恢復「運動公務員」身分,回復正常生活。

不要小看肩頸筋膜發炎 恐會影響身心活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王佐銘/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7)日表示,「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自8月5日10時開放莫德納(Moderna)疫苗預約接種,已於今日12時截止,總計約43.9萬人完成預約,佔符合預約資格人數約85%,此比例與過去三期AZ疫苗預約接種狀況相當。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

閱讀詳情 »

前NBA美國職籃台裔球星、現效力CBA北京首鋼的林書豪今日宣布,他在從舊金山飛抵上海進行隔離的第二天被告知確診了COVID-19,他感到非常震驚並有些慌亂,且在美國打過了疫苗。林書豪表示,他已經進入上海的一家醫院治療,醫護人員告知他屬於輕症,很快就會好轉。以下為林書豪臉書全文:今天,我必須非常坦白地...

閱讀詳情 »

記者鄭儷絲 李振麟/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全球死亡人數已達440萬人 / Newswise 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患截至今日為止,目前累進已經突破兩億人、死亡人數也達440萬人,尤其是Delta新變種病毒擴散下,在疫苗接種率較低的國家更是造成嚴重威脅,全球確診人數才經歷短短的一年多左右時間就突破一億大關,令...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王佐銘 韓羽婕/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7)日公布國內新增10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6例本土及4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2例死亡。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6例本土病例(其中4例為居家隔離期間或期滿檢驗陽性者),為1例男性、5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80多...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